保安林公私協力前要思考的三個問題

永續培力

保安林公私協力前要思考的三個問題

2021/7/9

撰文、照片提供/友種團隊 徐煥喆(小強)

你聽過保安林嗎?如果沒有,可以先閱讀友種之前分享關於保安林的文章,認識一下保安林喔!連結在這:https://www.friendlyseed.com.tw/service/20/portfolio/575

近年林務局各個林管處開始積極地推動保安林公私協力工作,友種團隊也有幸參與了部分的相關工作。因此,本文想跟大家好好聊聊關於推動公私協力工作的一些想法。首先我們要先釐清到底什麼是「公私協力」呢?乍聽之下好像是公部門與私部門一起做一些事情,真的只是這麼簡單嗎?

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nerships, PPP)其實是新公共管裡(New Public Management)的其中一種方式或關係。公私協力是一種公私部門建構的合作形式,藉以規劃、興建與(或)公共設施的開發,公私部門彼此是共同分擔風險、成本、利益、資源與責任(Koppoenjan, 2005)。

而林務局推動保安林的公私協力,則是由林務局邀請各種中央或地方政府、民間組織、社區居民、學術研究單位等不同對象或團體進行對話,凝聚管理共識,共同進行保安林經營管理、推廣保安林的價值。

這看起來非常完美的理念,其實要執行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例如,可能會遇到社區並沒有準備好、社區內部並沒有適當的人或團體可以一起合作,或是主辦方努力跟很多單位辦了許多的活動,但好像都只是一次性的合作。

其中最挑戰的,莫過於保安林涉及到許多單位之間合作的問題,許多單位彼此之間缺乏合作共識,導致很多的管理工作不知道由誰來推動,不只公部門之間,私部門更可能彼此角力,形成了互相牽制的窘境,而這些挑戰並非一個承辦人、一個標案或一個計畫就能夠化解。

因此,本文希望從友種團隊曾參與的一些林務局保安林公私協力計畫的角度,提出三個問題,讓需要推動保安林公私協力的單位思考看看。

只要方向對了,並且能夠持續投入資源與時間,相信一定能夠實踐「保安林,惠益共享」的理念。同時,也提供這些想法給願意推動公私協力合作的環境資源管理機關參考,透過公私部門共同守護台灣的生態環境,也照顧到在地社區及夥伴單位的需求。

組織準備好「溝通」了嗎?

這裡的組織指的是所有有意參與保安林公私協力的公私團體,你得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就是你的組織準備好溝通了嗎?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呢?因為公私協力的第一步就是溝通。說的簡單卻也最困難,因為每個組織的任務、業務分工、組織目標都不同,因此很常會發現所謂的「本位主義」,你重視的他不重視,他重視的你覺得無理取鬧,因此組織與組織間的溝通經常是無效。

友種團隊認為組織的溝通包含「對內」與「對外」的溝通,對內溝通指的是組織內部成員對於保安林的經營目標是否具有共識?有明確的目標?希望將保安林推動到什麼狀態?透過建立內部共識,才能確立保安林公私協力所要推動的方向。

在外部溝通的部分,指的是主管機關(林務局)與其他保安林公私協力相關的公私部門進行互動。友種團隊認為有兩件事情是在與外部溝通過程中一定要做的,一個是「傾聽」,由於每個組織或團體的想法與存在目的皆不同,因此去聆聽不同對象的需求與想法是重要的,不一定要先傳遞保安林的理念,而是先聽聽看大家對於保安林有什麼想法。第二個是「對話」,這指的並非一昧地要求對方接受我們的想法和理念,而是將大家的想法都找出來後,設法找出雙贏的可能(注意,只是有這個可能,也有可能找不到)。

其實有時候我們要去思考,我們究竟是想要與對方溝通還是想要說服對方?這會導致不同的做法與結果,即使對話討論後找不出結論或方法也是一種結果,至少告訴我們該換一個方向了。

要跟「誰」一起公私協力?

有了一些溝通和對話,接著可以進入找合作夥伴的過程,我們得認清事實,那就是有些人適合當夥伴,有些人只能當過客純陪伴。

每個保安林的位置、地方狀況皆不同,因此在找夥伴前,可能得先有一個盤點的工作,了解每個保安林牽涉到的所有「關係」,可能是社區、在地團體、公部門、企業或政治人物等。目前許多保安林都會與社區合作,社區是一個好的選擇,卻不一定是唯一的選擇,有些保安林鄰近的社區狀況不見得適合合作,若是這樣就可以往其他對象去思考,當然也有可能發現某個保安林都沒有適合一起公私協力的對象,那與其他公部門的「公公合作」也是一種方式。

不管跟誰或什麼方式,重要的是邀請大家開始參與保安林的經營管理工作,合作的雞蛋不一定都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或許在不同類型的合作單位中,也有金蛋等著你去發掘。

公私協力了,然後呢?

找到適合的夥伴之後,可以思考要用什麼樣的「合作模式」,它可能是辦活動、自發性運作、委外計畫等,充滿著許多的可能。但不管要運用什麼樣的模式,最重要的是要達到組織的保安林經營管理目標,因此得回應到組織對於保安林經營管理的期待與願景是什麼?而非一昧地尋找合作單位,有可能某些保安林根本不需要透過公私協力,就能夠維持良好的經營管理工作,公私協力僅是達到經營管理目標的策略之一。

因此,友種團隊想提出幾個問題給欲推動保安林(或其他環境資源管理)公私協力的單位思考:

你的保安林經營管理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有需要透過公私協力來達成嗎?如果需要,你期待做到什麼程度呢?你期待投入多少資源、人力與時間呢?當我們有了明確、可達成的目標,才能夠針對現況進行完整的策略規劃,許多的信任關係與合作關係的建立需要有時間來累積,並非幾個委託案或是辦理幾場活動就能夠完成的。

聽完之後,是否覺得推動保安林公私協力其實非常不容易,每個保安林都有自己的課題與困境(怎麼好像人生一樣),因此主管機關需要有更多的彈性來接納許多差異。

在此也請大家給林務局及各林區管理處一些掌聲,其實大家都很努力地希望可以守護保安林,畢竟保安林是保護大家與生態安全的森林,林務局推動公私協力的初衷,就是讓社會大眾理解保安林的價值,並且參與保安林經營管理,支持保安林的設置,進而維護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而當公私部門之間有良好的信任和合作,才能發揮更大的力量創造更好的社會公益,最後才能讓全民都受益。這才是真正的「保安林,惠益共享」的實踐。

因此,各位客官啊!下次看到森林,不妨多留意一下,它可能就是保護人們的保安林,而這片森林的背後,有許多人正在努力地守護著台灣這塊土地。

參考資料:

Koppenjan, J. (2005). The formation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ssons from nine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the Netherlands. Public Administration,83(1), 13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