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猴的距離》上集 ─ 尖叫餐廳開張了

友種永續實踐

《我們與猴的距離》上集 ─ 尖叫餐廳開張了

2021/5/5

撰文、照片提供/友種團隊 張志忞(樹蛙)、邱韻璇(小米)

「尖叫餐廳」是高雄壽山的在地名店,通常開放時間為周間下午3至5點,以及周末全時段。餐廳的位置在停車場至壽山動物園間的步道上,來店的食客們是壽山的原住民「台灣獼猴」,提供食物的廚師是壽山現在主流生物「遊客」。而當你聽到一陣尖叫時,表示尖叫餐廳上菜了……

動物園是高雄市民常帶孩子到訪的地點,通常家長們會將車輛停放在動物園停車場,再「扶老攜幼」步行至壽山動物園。這一段短短幾百公尺的步道,有一群獼猴固定在此覓食,獼猴長期觀察在此地活動的人類們,學會了從遊客身上甚至嬰兒車上取食的方式,因此常可見到獼猴守在步道欄杆上,對掛滿食物的嬰兒車伺機而動。

友種團隊自102年與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合作開始合作推動環境教育,也讓我們一腳踏進了關切這個環境議題的行列,讓我們一同沿著壽山四周的登山口及社區走訪一圈,看看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區域一  鄰近社區(以自強里、龍井里、桃源里為主)

「猴子在屋頂上跳啊跳把屋瓦跳壞了,有些人家屋頂換了鐵皮,但是跳著就更吵。庭院有種龍眼樹,猴子都會成群來吃。」~自強里那奶奶。
「因為猴子會來店裡,為了避免牠們干擾做生意,所以我們把店家開門的時間往後延一小時,10點才開門,牠們比較少在那時候出現。」~桃源里咖啡店家。

走訪鄰近壽山的社區,大多數居民的生活都受到獼猴的干擾,從屏東科技大學於106年調查中得知,獼猴對於社區居民造成困擾的比例數為75.3%,換句話說每四個居民中就有三個曾經被獼猴騷擾。

109年我們親自前往社區再次訪談,居民們一一列舉了獼猴對他們造成的困擾,自清晨獼猴跳屋頂當鬧鐘開始,延續至平日的生活、開店的生計經營等,都有一定的影響。除了各個住家已經成為獼猴日常活動的路線外,某些社區內餵食流浪動物的據點,也成為獼猴必訪的覓食位置。針對獼猴日常侵擾或不當餵食造成的影響,居民皆表示,由於長期向相關單位反映處理未果,他們只好自行發展出各種與獼猴鬥智的方法,例如門窗加上鐵窗或暗扣、更換屋頂材質、放棄於庭院種植植物、家家戶戶準備彈弓,甚至到出門的個人防護裝備等,皆是面對長期難以解決的人猴問題下所產生的因應方式。

「不要問我們希望怎麼辦吧,要是我們能夠處理,也就不會是問題了。」

區域二  壽山風景區管理站前廣場、各登山口及休憩涼亭

「先生,請不要餵食猴子!」「我沒有餵啊!是他們自己來我口袋裡面拿的~」~停車場旁廣場餵食者

進入登山口的鄰近區域,更容易見到人猴互動的場景。管理站前廣場經常可見特定人士餵食獼猴,有些是個人攜帶一袋袋的水果,也有父母親帶了學齡前的孩子拿著一箱箱的零食「賞猴、共食」,甚至可見家長鼓勵孩子手拿零食奔跑,讓獼猴在後面追趕的畫面。但由於舉證不易,相關單位也難以開罰。

根據屏東科技大學於108年7月至109年9月在壽山地區所做的壽山人猴互動觀察記錄得知,餵食獼猴主要發生在動物園區域,且餵食者多為經常到訪的遊客,而部份慣性餵食者在餵食獼猴時,也會主動把手上的食物提供給身旁觀看的遊客,並且口頭鼓勵一起餵食獼猴。我們在壽山風景區管理處前的廣場做人猴觀察記錄時,也數次遇見經常性餵食者傳達「獼猴應被餵食,否則會沒有食物吃」的錯誤觀念給其他民眾。

大多數經常登山的民眾已經知道如何與獼猴共處,背包拉鍊拉滿、食物及塑膠袋不外露、不攜帶手搖杯飲料及寶特瓶,都是上山最基礎的整備常識。經常登山的民眾在路上見到其他遊客,也會主動好意提醒說明,以減低人猴衝突發生的機率。然而,也有一些登山民眾對獼猴並不友善,產生驅趕甚至攻擊獼猴行為,而這也往往成為人猴衝突的潛在風險。

繼續閱讀:《我們與猴的距離》下集 ─ 尖叫餐廳熄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