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的流動中共學—友種與大地工程處的溪流教育行動
在水的流動中共學—友種與大地工程處的溪流教育行動

撰文、圖片提供/友種團隊謝佳霖(冰淇淋)
水,是城市裡最柔軟、也最有力量的存在。
在內溝溪,我們看見它如何穿梭在水泥與山林之間,默默連結著土地與人。
這堂「集集復唧唧」-夏季限定溪流課程,是友種與臺北市大地工程處長期參與環境教育的一段重要軌跡。我們帶著家長與孩子們,在蟬鳴環繞的溪水邊展開一場關於「水與生命」的共學行動。
從暖身遊戲開始,帶著參與者們模擬生物狀態,先用身體與教具互動來感受雨量變化,了解生物與降雨量、水流之間的微妙關係,讓參與者感受到環境變化對於生物造成的影響。在遊戲中有學員分享:
「用遊戲的方式介紹洪泛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
「室內的遊戲活動,因為它的寓意深刻,令我獲益良多」
「思考環境的變化對水中生物有何影響」
走入自然的流動
接著,我們一同進入內溝溪,在水裡尋找小蝦與水生昆蟲。當孩子們驚呼「原來城市裡的溪流還有牠們!」、「溪水裡原來還有這麼多種沒看過的昆蟲。」、「沒想到大石頭底下的生物這麼多樣。」,這一刻,我們深深明白,環境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能喚起我們渴慕大自然的本能,與土地、溪水、林木及花草蟲鳥之間重新恢復聯繫。

除了觀察,我們也設計了繪圖與模擬活動,讓參與者體驗「當環境遭受破壞,水域會如何改變」。這些互動除了知識的傳遞,更是重要的「情感的連結」。有家長在課後分享:
「我以前只覺得這條溪很髒、很危險,但今天我第一次覺得它是活的。」
「透過繪圖後讓小朋友破壞圖片,以此感受到美好的自然環境被無情破壞,再藉由修復達成與自然共存的目標。」
有了連結,才會在乎它們的存在與否,這正是我們在教育中最想看見的轉變。
友種相信,環境教育不只是保育的延伸,更是城市永續的重要橋樑。透過與大地工程處的合作,我們讓森林經營議題及相關政策走進生活,也讓市民透過體驗理解「工程之外的自然」。

對我們而言,內溝溪不只是一條溪流,而是一個共同學習的場域。當人們再次彎下腰、伸出手觸碰那股流動的水,我們相信,他們同時也在學習—如何與城市、土地,甚至整個地球,一起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