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融到自然:以教育為根的永續行動新篇章

企業行動

從金融到自然:以教育為根的永續行動新篇章

2025/10/22

撰文、圖片提供/友種團隊 吳柏毅(阿柏)

在氣候變遷與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識的時代,金融業不再只是資金的運作者,更是永續轉型的推動助力。今年第二年協助第一金控規劃參訪行程,帶領金融業同業走入現場——石門水庫與黑松中壢廠——從「水資源」與「能源」出發學習以回應淨零挑戰。

低碳轉型的產業典範:百年黑松

首站來到黑松中壢廠,這家百年飲料企業正以實際行動展現「傳統產業的再生力」,並於2023 年成為台灣飲料業界首家獲「綠色工廠標章」的企業,代表其在製程節能、再生能源應用與碳管理上皆達標國際要求。具體行動例如有建置太陽能板,至2025年7月累計發電減少碳排超過 500 噸CO₂e。;或汰換高耗能機具,每年節省電力減排超過850噸CO₂e。

水文化的推動者:石門水庫

第二站,參訪團隊來到石門水庫。此水庫早在2012年即取得環境教育設施認證,並於2017年榮獲亞洲首面「水文資產守護盾」,持續努力於推動環境教育及水文化。本次參訪重點在於瞭解「石門水庫北苑園區植樹計畫碳匯抵換專案」的執行細節,透過與企業的合作,在園區種植14種喬木共398株,30年預估碳匯近百公噸。

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解決環境問題

石門水庫的碳匯計畫、黑松的綠能轉型,都是金融與環境共創的縮影。它們讓我們看到,環境教育不只是課程,而是一種全社會面對氣候變遷的參與過程。友種認為,每一個行業都有其在永續網絡中角色中的不同責任,例如:

  • 政府政策推動制度支持;
  • 組織可以從其營運模式中改善,如調整製程、跨域整合。
  • 金融業則以將投融資放在對的產業,放大正向影響。

永續不只是企業或教育口號,期待透過每一次的現場學習,理解自然與產業的現實挑戰,金融業能以負責任的方式運用資金,推動綠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