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一分樂生田
養一分樂生田
撰文、圖片提供/友種團隊 林依蓉(菱角鳥)
「參加活動想讓孩子體驗到每個作物的養護有多麼的不容易,每一粒米又是用多少淚水汗水換來的,由於農作確實勞累,孩子們雖然了解約定的重要,但仍在行前發出:『什麼! 明天又會好累』,可是一到農田,又每每不自覺被全心的投入。我覺得稻田、大自然的吸引力真的好神奇! 」
共耕與共好
環境友善種子秉持「創造環境的美好與人心的幸福」的信念,透過友種ESG專案的經費金援友善環境耕作小農一分田地的耕作成本,並與社團法人台灣台語路協會合作,帶領關心土地與環境教育的母語家庭共同耕作,實作與觀察一季稻作土地的變化,深刻體認友善農法對環境的助益,並喚起更多人對友善環境農產品支持意願,進一步讓小農更有立足的力量。
2023年,我們到宜蘭員山鄉深溝村的樂生田,腳踩泥土地、在雨中彎腰插秧、瘋狂撿拾福壽螺、奮力除草,最終嘗到自己辛勤照顧良田的米飯,感到無比幸福。2024年,我們持續善的循環,招募了13組台語家庭,跟著樂生田田主禹勛共同耕作,並且讓友善環境的觀念深植人心。
身體力行感受土地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這段話提到唯有身體力行才能真正地學到東西。經過插秧【播田(pòo-tshân)】、撿福壽螺【抾金寶螺(khioh kim-pó-lê)】、除草【挲草(so-tsháu)/薅草(khau-tsháu)】,到最後的收成【割稻(kuah-tiū-á)】,大人小孩都體會到種田的辛苦,享受土地給人的溫暖。
當參與者分享到:「福壽螺的卵一次超多,生生不息,除都除不盡,吃掉嫩嫩的秧苗,但友善農耕堅持不用化學藥劑,用人力補拾非常辛苦」;「用人力插秧跟使用機器效率差非常非常多,但小農不見得買得起機器,租也要排隊,覺得小農真的很不容易」;「插秧好累,抓福壽螺也好可怕,但秧苗會被吃光光更可怕」……細數著這期稻作發生的點點滴滴,大家都對友善耕作小農有了更深刻的認同。
友善的循環
在友種的資金挹注與台語路夥伴的人力相挺,紓緩禹勛耕作資金壓力,更重要的是,接觸到更多有興趣來宜蘭接觸農事的親子,還有喜歡吃樂生米的榖東,持續鼓舞著走了十年友善耕作的禹勛。
一分田的稻米收成,扣除少部分回饋共耕家庭之後交由台語路協會義賣,義賣費用全數投入母語環境教育,讓環境教育的影響力持續擴大。今年台語路協會也辦理了台語的自然觀察活動、台語自然博物館導覽、台語自然夏令營等活動。友種、樂生田和台語路的夥伴關係,持續對社會發揮正向的影響力。
▶來聽樂生田共耕家庭的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