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種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企業合作實踐
友種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企業合作實踐

撰文、圖片提供/友種團隊 張志忞(樹蛙)
生物多樣性是企業推動永續趨勢
生物多樣性近年來成為企業推動ESG行動的重要策略,在2022年通過的〈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框架〉的行動目標中,特別提及了企業責任,希望各國政府透過法律、行政或政策措施,鼓勵和推動企業投入生物多樣性的工作。為了提供企業推動生物多樣性行動的參考指南,許多單位也提出生物多樣性行動準則,如TNFD(自然相關財務披露)、SBTN(科學基礎目標網絡)等,皆在協助企業明確定義與生物多樣性的連結,並積極且長期的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
TNFD的生物群落指南中,將自然分為淡水、土地、海洋、大氣四大領域,社會則處於該框架的中心,與所有四個領域互動,並橫跨所有四個領域。這包括人類、企業和金融機構,他們都依賴自然並對自然產生影響,同時也會造成自然損失,並受到自然損失的影響[1]。因此TNFD建議企業可評估上述框架中與本業有關連的主題,投入生物多樣性的行動,以提升企業持續推動相關工作的動力。

教育能擴大行動影響力
而在推動生物多樣性行動的方案中,教育、推廣、倡議也是重要的關鍵,無論在〈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框架〉的行動目標,或是SBTN提出的AR3T(行動框架)中,皆提及透過加強生物多樣性傳播、教育和認識,實現行為轉變[2],甚至透過教育行動影響社會價值,促進系統性的改變[3]。而透過環境教育的影響力,持續的改變社會價值觀,實現行為、策略、系統的影響力,也是友種成為環境教育行動家,推動環境教育創造影響力的初衷。
友種與企業依循TNFD領域的合作案例
以下依據TNFD的自然領域分類,分享友種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行動的類型。

整合研究、保育、教育的方案能創造企業更大價值
企業推動生物多樣性行動的過程中,需要有持續的監測及研究以評估行動對環境的實際影響,同時也需要有適當的管道揭露保育行動的成果,讓更多人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育行動的價值;而由於生物多樣性的複雜性,保育行動往往需要有更多權益關係人參與,並透過跨領域合作的方式創造其影響力。因此友種與企業合作時,重視環境教育連結及溝通的功能,串聯人與環境、教育與行動,並創造以研究、保育、教育為核心的跨領域合作。

而友種在透過生物多樣性教育、行動方案與企業合作時,也依循以下原則,創造更積極的合作機會:
1.與企業對話與合作的過程也是教育的過程。
2.呈現環境教育的價值作為與企業合作方案的內涵,看到合作方案的影響力。
3.理解企業的期待,在滿足企業需求時,透過教育創造更大的價值。
4.面對企業時,更需重視教育淺移默化的影響力。
友種期待以環境教育行動家的角色,讓大眾了解與認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並成為橋梁,創造更多跨領域合作的機會,連結更多夥伴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行動。
[1] The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2023)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 Recommendations》.
[2] 〈生物多樣性公約〉K部分. 傳播、教育、認識和接受。
[3] Bcsd Taiwan,2024,台灣自然正向觀點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