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的眼看世界—2021亞太國家青年環境教育培訓工作坊紀實

永續培力

從你的眼看世界—2021亞太國家青年環境教育培訓工作坊紀實

2021/11/9

撰文、照片提供/友種團隊 邱韻璇(小米)

自Covid-19在全球流行開始,凡牽涉到「國際」二字的活動,幾乎都改換了線上舉辦的形式。而今年要舉辦的2021亞太國家青年環境教育培訓,則幸運地在臺灣疫情緩和後,於9月11、12日在基隆舉辦。「海洋廢棄物與循環經濟」是這一次工作坊的主題,透過實際體驗、他人經驗分享以及深度交流討論的過程,希望能讓參與的各國學員了解海廢的議題及循環經濟的整體思考。

亞太國家青年環境教育培訓工作坊的參與者來自11個不同的國家,包括東南亞國家如印尼、印度、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國;還有來自非洲坦尚尼亞、歐洲斯洛維尼亞及俄國、美洲如美國、海地及祕魯等國。這些學員分別都已經在台灣各大專院校留學一段時間,或關切環境議題,或對此次的主題感到好奇。

所以,他們來了,來到了基隆和平島。

與海廢的第一次接觸

淨灘是會上癮的。由於疫情期間沒有遊客,公園工作人員在這一段時間內清除了大量顯眼的垃圾,剩下不易清理的各種碎片卡在岩縫中。

▲撿吧,垃圾好多

參與的學員中約有2/3是第一次參與實際淨灘活動,行前問他們對於淨灘的想像,許多人都覺得應該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整清理一段海灘(就像youtube上看到的縮時攝影)。當學員到達海灘時,四處張望了一會兒,看不到明顯的大型垃圾,更覺得這工作應該可以輕鬆愉快的完成。但當大家分散行動時,卻發現這些看似數量稀少的垃圾,卻超乎他們想像的頑強。於是,他們開始低頭猛撿,尤其不願放過卡在岩石縫中的垃圾;開始設法合力搬動石塊,然後發現有更多的垃圾藏在石頭下方難以清除。這樣的景象超出了他們的想像,也讓他們真正體會在末端清除垃圾的無力。

重頭戲則是淨灘後的ICC分類與更多的對話:「早上玩暖身遊戲的時候,我拿到的卡牌是牙刷,我心裡想,海邊怎麼可能有牙刷這種東西?」祕魯學員表示。

▲猜猜自己背後是什麼樣的海廢

「我知道有海洋廢棄物這件事,但之前我沒有淨灘的經驗。可惜這一次因為颱風靠近,淨灘的時間太短,實在是很想把海灘撿乾淨啊!」菲律賓學員看著海灘說。

「雖然我的國家很多島嶼,大家也常來我們峇里島遊玩,也覺得我們國家的海灘很美,但事實上很多島嶼的海灘都不是像大家看到觀光地區的樣子。」印尼的同學搖著頭說出他認為大家對於印尼海灘的迷思。

「未來我應該有機會在我的社區內舉辦淨灘活動,我想要了解更多的操作方式,只是撿垃圾不夠,應該要讓參與的人們了解淨灘的原因和生活中減塑的重要性。」另一位馬來西亞的同學與我們分享他未來想要實踐的事

「這些垃圾怎麼撿,也撿不完啊!除了淨灘,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呢?」台灣學生問了這一個問題。

循環經濟的思考,另一種經濟模式

在這次的工作作坊,我們不只是想讓學員看到海廢造成的威脅,更希望可以鼓勵他們面對環境議題時有更深入的思考,因此我們規劃了海廢以及循環經濟兩大主題,希望能夠讓大家思考可能的解決模式。

相對於傳統的線性經濟,循環經濟的思考模式有非常大的不同,過去我們習慣於傳統線性經濟的思考方式,遵循「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的原則。生產者為了刺激消費、賺取利益而推陳出新,消費者也習慣不斷換新─新款的手機推出了,舊的就可以捨棄。大家也普遍認同「用舊即換」是刺激經濟成長的重要方式。然而,這些物資的原料來自於自然,從自然環境開採原料、製造產品,到使用後丟棄,其實正不斷的在消耗地球資源。

循環經濟的思考模式,則是司法自然:自然中的物種們不需要的排泄物、掉落的毛髮、葉片等,會重新轉化為另外一種物種的資源。也因此不斷的循環,資源不會因為過度使用而消失。循環經濟的生產方式經過設計,以確保資源可持續循環再生。強調世界上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

為了讓學員們更加認識循環經濟,我們在工作坊中邀請了光寶科技的夥伴前來分享企業如何實踐循環經濟的思考,並讓它落實於產業鏈中。此外,也邀請環保署廢管處說明政府的政策及與企業合作的方法,讓循環經濟更有可能實踐。

▲循環經濟暖身遊戲

「我學的是機械,沒有想過這樣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對我而言目前還有點難以理解轉換,但是我會花時間理解,或許可以成為我的論文方向。」印尼學員表達第一次接觸循環經濟概念的想法。

「我希望下次能有更多關於循環經濟的課程,畢竟這是一個新的想法,我也沒想過這樣的方式可能可以解決一些現有的問題。我對設計很有興趣,或許很多設計的思考應該也要朝這個方面前進。」越南學員給予回饋。

從你的眼看世界

由於每一個國家的文化、國情、教育政策、政治局勢都不同,許多我們認知的普世價值觀,在另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卻不一定是被認可的觀念,因此工作坊中強調對話與溝通,並安排了討論交流時間,讓參與的學員討論交流彼此對於海廢與循環經濟的學習成果及自我實踐的初步發想。而我們也藉由這些對話聽到了更多不同的聲音……

我來自海地,說實在話,到了台灣,我才開始留意環境與人生活的關聯。海地的海灘也有同樣的垃圾問題,只是大家普遍不太重視。尤其是目前的政權不太穩定,海地的人民只要能生存下來就是一件很令人慶幸的事。我們還沒有能力可以關注在生活模式對於環境的影響。但我想要累積更多不同的經驗,看更多其他地方對環境做的事,甚至也想了解其他國家的相關政策,未來當我回到海地的時候,或許能夠開始做一點什麼事,當然,那是一個不容易實現的夢想。」來自海地的學員在最後的討論會中提出他這兩天參與培訓的感想。

「如果政府不做,我們還是可以做些什麼,在越南也有一些NGO團體關注海廢議題,但目前我們的主要經濟模式還是線性經濟為主,循環經濟模式或許可以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方向。」越南學員分享她的參與想法。

「對我來說,最大的衝擊是,我應該可以開始自備餐具,我想到了一個slogan: Lip stick?(食指在嘴唇旁搖晃) Chopstick!(點頭)先改變自己的生活行為,再來看可以做哪些事情吧!」祕魯學員的可愛動作引起學員們的大笑。

透過亞太國家青年環境教育培訓工作坊的辦理,台灣及國際學生能針對環境議題有更多的交流,透過別人的角度看環境議題,了解他國的國情與現況,也刺激自己產生更多想法。許多環境議題是全球性的,真正要解決也得有系統性的思考、科學的支持、政策的擬定執行及國際的合作。而在此之前,我們期望藉由這次工作坊能夠讓這些來自各國的學生察覺環境的現況,並透過溝通了解更多元的價值觀,並思考在前人努力上更進一步的可能,讓年輕一代有更多的可能性,幫助環境更美好,人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