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種工作坊|2020夏——環境教育課程設計

友種工作坊|2020夏——環境教育課程設計

2020/9/1

撰文/施姜竹

你想要設計環境教育課程嗎?你有很好的概念想要傳達,但卻不知道如何設計課程嗎?無論是學校、環境教育場域、NGO等不同單位的教學者,都有課程設計的需求,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受過教育相關的訓練,不知課程設計應如何下手,或是設計出的課程並不是十分適合所屬的場域。
為此,友種團隊開設「環境教育職人教學工作坊」,將團隊多年來課程設計的經驗精煉、轉化為一天的課程,帶領學員從一開始的蒐集資料、確認目標、選定教學對象,到後續的多元教學策略、教學評量與修正,結合理論與實務,將各個階段的眉眉角角不藏私地分享給大家。2020年的工作坊於台南帶領學員實作,以充滿自然資源與文化底蘊的台江國家公園為場域設計環境教育課程。

暖身活動

課程一開始先於台江國家公園集合。因為要相處一整天、共同產出課程設計,要先彼此認識才不尷尬!透過「訪談九宮格」的活動,請學員互相訪談表格中的問題,不只增加學員間的互動機會,也能了解大家對於台江的先備知識、教學設計的經驗與對工作坊的期待。

課程設計基本功

進駐一個場域後,要如何才能從無到有產出適切的課程呢?友種成立十年以來,為海內外眾多單位設計課程,團隊將歷年來課程設計經驗模組化,發展課程方案發展流程與G.A.M.E.系統化工具,使每一次的課程設計皆能經過嚴謹的程序,協助教學者檢核課程有無不足之處。友種工作坊不單單只有分享理論與經驗,更從最一開始的蒐集資料開始做起,到最後產出課程方案皆手把手帶領學員操作。

蒐集資料、確立課程方向

環境教育課程設計之前必須先針對場域蒐集相關資料,以了解場域的整體背景、特殊資源作為課程發展使用。學員先進到台江國家遊客中心,透過展覽快速了解台江的區域特色,並於事前指定學員扮演不同角色,請學員在看展的同時反思不同的教學對象在展場中可能關注的內容、感受與想法。蒐集資料後,再請學員分組,收斂與聚焦資訊,以訂定後續課程發展的主題與方向。

G.A.M.E.系統化工具

何謂「G.A.M.E.系統化工具」呢?這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了課程設計中的四大要素:教學目標(Goal)、教學對象(Audience)、教學方法(Method)、教學評量(Evaluation)。完成課程設計前置作業、擬定好課程主體方向後,各組學員在友種夥伴引導下,討論G、A、M、E各項課程要素,組織出課程架構。而友種團隊也針對每一課程設計環節分享在各場域課程設計與執行之案例與經驗,並提出專業建議。

成果分享

工作坊的最後,由各小組分享課程設計成果,並輪流給予其它組意見回饋。本次工作坊學員共產出四套課程方案:以親子為對象的「紅樹林大解密」課程,利用多元媒材與遊戲帶領學習者認識紅樹林生物的食物鏈關係;適合銀髮族參加的「青蚵嫂寫真風情畫—台江內海產業體驗半日遊」課程,則以較輕鬆和緩的活動帶領長輩認識養蚵產業;同樣是以傳統曬鹽產業為主題,但因應對象不同課程內容也有所差異,以國小中年級學生為對象的「鹽田初體驗」課程,概略性的從不同面向帶領學習者認識鹽與曬鹽產業,而以文史工作者為對象的「時光荏苒滄海鹽田」課程,則增加學習者的主動性,增加討論活動在課程中的比重。

在友種工作坊中,不僅是單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傳授,學員更需要不斷動腦思考與討論,才能理解課程設計會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而我們也在工作坊中得到不同領域夥伴的回饋,以及了解現場教學者的需求。感謝全體學員認真的投入,期待工作坊培養的能力在不同場域產生影響,一起透過教育的力量,讓環境更美好,人心更幸福。

本文實績對應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