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種工作坊|友種環境教育趴辣客

友種工作坊|友種環境教育趴辣客

2015/3/7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環境教育趴辣客-一場思想交流的盛宴


這次的文字記錄丟到文字雲分析結果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曾說:倘若你有一個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交流思想,那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若回顧這一次環境教育趴辣客,那就代表在這一場盛宴之下,我們獲得到30種思想喔。
環境教育趴辣客聚會目的,期許每位參與夥伴皆能成為種子,藉由推動環境教育工作友善地促進地球永續、提供群眾友好的教育觀點、友善土地的倫理觀、與促進友好對話(SEED,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Ethic and Dialogue)。
 
環境教育是什麼?理念以及其內涵為何?若是運用在真實社會裡又會以什麼面貌呈現?在這樣的想法中,環境友善種子夥伴又曾有幸參與過阿簡老師辦的生物趴辣客,並且驚喜於一人一菜這樣的交流方式,於是環境教育趴辣客的概念形成,希望透過1個人5分鐘的短講,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說說環境教育在自己工作場域是如何被實踐,就讓我們看看阿簡老師與觀樹教育基金會的昭湄主任這兩位主菜,還有與會的小菜們進行一場美味不設限的饗宴。
 


阿簡老師

 
生物,出走中-阿簡生物老師。
身為老師,應該為孩子開啟一扇關心環境的門阿簡老師要帶孩子們出走認識生物,因為生物課程不應該被學校一學年90小時所囿限,於是他在教室裡營造生態系,把觀察從課本裡的閱讀,帶到學生的生活裡,他把學習的權利移轉回到孩子身上,孩子拿著智慧型手機在校園裡走動,但不是在玩魔獸,而是在定點觀察記錄,由學生主動學習並建構自己對生物的概念。阿簡老師引用羅丹的話: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
 
讓我們看看這一天大家又端上那些絕妙料理

 

一個昆蟲女孩的夢想-汪竹筠
竹筠對昆蟲許了願,要把他們的故事分享給大家。暑假在澳洲伯伊恩自然教育中心實習,讓她有許多的想法與衝擊,原來孩子可以在自然中那麼自在。自己也有很多體驗,第一次在海中游泳,第一次觸摸不同的泥土,第一次被海浪打到。因為這樣的旅程,我努力的尋找對環境的感動,想要把我自己的昆蟲專業與環境教育結合。並觀察到在澳洲,他們是願意讓孩子在自然界中面對危險,學會判別處境,而不是禁止孩子進入自然。澳洲的孩子,熟悉自己,也較有自信,知識或許不是最強的,但在思考上是富有邏輯性,這些跟台灣小孩表現,也是極為不同之處。
 
環境教育教案設計省思-吳志忠
設計教案的目的是甚麽?不外乎給學生快樂學習,用最快速便捷的方式學習一些概念。讓老師上課方便,有計畫的教學。但現在許多教案都是為了教師的教學方便,但事實上卻沒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是主動、是開心的,不應該以危險、安全的考量來限制學生的活動。讓孩子試著設計教案,透過學習者的眼光,來設計教案,會有更多不同的角度。
 
二格風土建築列車-曾智青
在風土建築裡學習中,運用當地建材如竹子、泥土、石頭等,來設計課程。讓學習者透過自己建造風土建築,學習生活與環境相容的智慧。這樣課程裡讓學習者進行屋體設計,親手搓泥土感受泥土的觸感,利用自然素材,落葉、花朵、石頭為房子裝飾,再透過拍賣會的方式,讓學員自行為作品發表創作理念,希望透過這樣的課程,了解風土建築與生活結合的環境智慧。


風土建築拍賣會

 
給孩子玩 Fishbanks refreshing game -蕭人瑄
透過漁獲資源遊戲來了解海洋資源,這可以延伸探討海洋與人面對環境共有財時,所面臨各種處境,適合作為公共議題探討的媒介工具。
 
 
 
我跟孩子的自然旅行-呂軍逸
與孩子自然旅行的方式,教導許多家庭親近自然,並利用自然旅行會遇到的各項素材進行引導,在一次的旅行中,遇見受傷的葉鼻蝠,原因是有人直接在蝙蝠洞用BB槍射擊蝙蝠,因此我把它做成教材,把這樣的故事告訴大眾。只要能做一點事情引導孩子接觸自然,喜歡自然,就值得了。
 
如何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在其中-以昆蟲館環境教育課程為例-侯珏
動物園昆蟲館辦理兒童營隊。以昆蟲棲息的自然環境,讓學生在這裡進行主動的探索學習。了解昆蟲、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運用戶外闖關活動的方式進行,為增強孩子的學習動機,我們運用戲劇、五感觀察、分類歸納、分享等方式,了解蝴蝶的生活史、與環境、人的相互關係。
 
八里國中環境教育中心與生物研究社分享-王俊凱
在觀音山下的小學校,孩子率真,但課業程度較都市孩子差,成立生物研究社,認識外來種的生物議題、生物議題、校園生物觀察(救傷鳥、東亞家蝠、赤腹松鼠、紅斑蛇),進而認識觀音山附近的環境,讓學生自己製作解說牌、做科展。
俊凱發現,飼養動物、與動物接觸,能讓學生情緒平穩、注意力集中、甚至能夠學習責任與尊重。
 
收容中心的營運模式與如何保育野生動物的概念-溫晴
溫晴是野生動物保育中心的志工,她為大家介紹,收容中心裡的動物來源與其他地方不同。是由盜獵、非法走私等沒入中心。收容中心成立二十年,做基礎救傷及評估後決定後續動物的去處。傳遞的價值是,禁止盜獵買賣,協助在生活中進行保育。我們進行到校推廣、與國小合作、運用故事導引學生學習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如何宣導飼主或市場面著手我們從顧客端著手,做相關的教育與宣導。市場面的部份則得由公家機關進行控制。
 
 
從生物觀察紀錄看校園環境教育的教與學-鄭麗銖
麗銖從一顆蝴蝶卵把孩子引進自然。透過教室布置增強孩子對色彩的敏感度、運用自然物DIY,並且離開教室走讀家鄉的土地,探索林口的步道、發現林口台地整體環境,從缺水危機裡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


走讀林口家鄉

 
外來種斑腿樹蛙移除-張家銘
家銘是林口國中老師,跟孩子介紹斑腿樹蛙外來種的故事,並實際到棲地尋找
透過移除斑腿樹蛙的方式,讓學生認識斑腿樹蛙與白頷樹蛙的相似處與不同的地方,藉此增強學生在戶外的觀察能力。


本土?外來!?
 

過節開趴也能救地球-林睿妤
來自環境資訊協會的睿妤,透過每個月的環境節日,藉由故事來做節能環境教育,
為接觸不同面向的群眾,建立許多環境活動,像是徵求教案、繪本等等,增加教材的多元性。


過節開趴救地球

 
動物保護教育實務教學經驗分享-紀慧玲
慧玲說:動物是我的老師及教學生命夥伴,我則是搭起動物與學生之間的橋樑。
動物是很好的生命教育題材,動物對孩子的吸引力很高,藉由動物保護的教育內涵去傳達環境倫理、人道教育、生命教育等概念。
慧玲特別引述珍古德的話
唯有了解,我們才會關心﹔
唯有關心,我們才會採取行動
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
 
 


王昭湄主任

 
成龍溼地三代班‧觀樹教育基金會-王昭湄主任
 
昭湄主任特地帶白蝦到現場料理,成龍濕地的故事就從今日中午餐桌上的白蝦,回溯來源。
 
白蝦來自於雲林口湖鄉,那裡的土地,土地泡了鹽水,地層持續的下陷,無法持續耕種。這一片土地漸漸成為一個濕地,也成為候鳥的主要棲息地。也成為生態休耕的第一個案例,為了生態的關係而作休耕,農委會要讓居民認同自己居住的土地?於是觀樹在民國98年進駐成龍溼地希望能讓台灣有一個兼顧保育、研究、文化、教育、休憩共存的環境教育學習場域。
 
教育對象為社區內的三代居民,運用孩子把家長帶出來。基金會長期陪伴社區學童,帶著孩子把自己的居住環境做改變,參與社區內的各項活動,除了勞動工作外,也可以認養社區內服務學習的場域(如照顧花圃等),種出來的菜有的會直接送給獨居老人,有的則會做成餃子一起分享。還有藝術家的進駐,協助村裡的人用不同的角度欣賞自己居住的地方,也透過藝術季把大人們走出戶外。
 

昭湄認為,藉由環境教育來解決環境問題,是環境教育者非常重要的教育中心思想,希望透過不抽地下水的方式,建立一個生態健康的魚塭,輔以科學資料,告訴居民與大眾,只有環境健全,才會帶來生態健康,生活在健康環境魚塭的蝦子跟魚,自然頭好壯壯,對人體與環境都有好處,並在行銷成功後,帶動當地產業模式的改變,希望獲得村民的認同,影響大家的養殖方式,帶著村子建立屬於成龍村自己的品牌。

 

 
 

自己的物種自己寫─臺灣生命大百科-李香瑩
在國際著名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E. O. Wilson)倡導下,國際上2007年開始推動《生命大百科》(Encyclopedia of Life, EOL)計畫,準備將地球上180萬個生物物種,一物種一頁面,詳實描述它們的棲身環境及生活習性。臺灣生命大百科計畫(Taiwan, Encyclopedia of Life, TaiEOL)於2012年由林務局與中央研究院的經費支助下開始運作,此計劃希望透過學者專家與教育人員、興趣愛好者、公民科學家、學生,民間廣大的自然觀察愛好者一同努力,建立臺灣地區超過8000餘種的特有種與兩萬多種常見生物的圖文資料。
 
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過夜型營隊FBI:930檔案-吳立涵
設計一個基礎森林生態調查的研究,運用科學調查方式操作並有系統的呈現研究結果,培養科學研究與合作解決問題之態度,增加小組合作機會及培養團隊問題解決方式。 
 
從生硬的昆蟲學到有趣的拼圖-黃致玠
致玠是蟲窩生態工作室的負責人,孩子從小有科技的陪伴,但是沒有與環境連結。
他們透過聽來了解環境需要改變,但離事實其實有些遙遠,所以致玠透過拼圖遊戲讓孩子可以清楚認昆蟲的身體結構。
 
渥太華96小時:北美環教學會(NAAEE)研討會參與分享-王喜青
喜青參加北美環教學會,帶回來目前國外環境教育有那些趨勢,像是學齡前兒童戶外環境探索、環境領導者養成(Leadership)、以科技輔助環境相關的學習、環境教育成效/環境素養、網絡建立(Networking),但喜青反問在場夥伴,我們必須反思,台灣環境教育發展了30年,本土的環境教育是什麼?是否擁有屬於自己的論述,受我們的什麼文化脈絡影響?以及現在台灣環境教育的發展要持續扮演著跟隨者嗎?
 
善良,勇氣,拼勁;貴人,歷程,結合-方志豪
志豪擁有都市計畫與環境教育的背景,他目前在做的是如何將環境教育成功變態,在企業中實現,在企業內部做”環境變態”時,會有不同的狀況發生。
在重要聚會中,帶領有”綠色概念”的人進入公司,慢慢改變企業內部的觀念。
運用臉書,讓高層成為也城臉書管理者,改變企業主的綠能路線與投資方向。志豪認為有一顆善良的心,憑藉著勇氣,帶著拼勁,一路上會遇到許多貴人,把自己的學經歷程,整合連結到工作場域,他說:環境教育需要槓桿,透過工作,展現環境教育的美德,這樣的美德反而有助於組織的運作以及實踐企業對於社會的責任。
 
 
低碳生活365降耗減廢5+2-黃其君
其君發現台灣是碳排放在全球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國家,於是他開始透過生活中的各項數字來觀察環境的變化,例如家庭用電的分析,帶著孩子觀察家裡耗能的電器,並透過親子互動,還有生活裡的小遊戲,一起想出如何達到有效節能,其君為我們示範了最好的環境教育就是從家庭做起,這是非常棒的案例喔。


自己的用電自己省
 

Project Wet 推廣經驗分享-顏振暉    
關渡自然公園的夥伴振暉說:為提升濕地自然資源的重視,關渡自然公園引進project wet的教案,用不同的方式教導大眾水資源的重要性。活動式的教學方式,經由具體經驗,透過講師引導觀察反思,在形成概念,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邀請學員寫下在自己生活中能做到與水資源節省的各個事項。如果只在關渡進行這項工作能影響的人有限,會透過與其他組織合作的方式,擴展影響力。


水資源推廣擴大影響族群

 
公園自然體驗(組合一棵樹)-王慧群
薇閣田園教學中心教師的慧群,他們教學過程中不使用任何現代化工具,例如大家很常用的投影片,工作上的考驗就是,在有限的時間中讓學生完成相關課程,將課本中的知識具體化,像是是透過體驗遊戲讓學齡前孩童認識大樹的構造及對環境的益處。
 
 
STEP可持續發展教育計劃-林嘉琪
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的嘉琪,他們透過小學外展教育計畫,提升全校參與,促進環保行動,在香港的困難就是課程很緊湊,老師要帶學生出門有相當的困難性,必須是很有心的老師才會帶孩子出門。帶孩子出門通常必須與課程配合,所以所有的課程及活動幾乎都是與校本課程相關。此外,還設計了成套的Package來配合學校需求。
 


WWF可持續性發展教育計畫

 
生態旅遊-游崇瑋
剛結束馬達加斯加旅遊的崇瑋,開玩笑的說:旅遊從你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走走,然而能在野外真實看到動物的存在,人們在那刻會震懾生物的美,
而投入生態旅遊是因為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未來的他也會往這個目標前進。
 
孕育一顆友善的種子-黃至賢
富台國小班導師至賢,他今年帶到一個後母班級(笑),教室牆面總是帶有情緒性動詞與生理器官的塗鴉,然而他知道友善這件事,需要學習。對自己不友善的人,怎麼對環境或別人友善?只有友善自己,才能友善他人,進而友善環境,他運用團體動力溶入小組教學中,察覺學生的能力,慢慢加入語文領域、將公式融入紙牌等各種方式來練習,也讓價值澄清、道德兩難情境等方式讓孩子練習,在至賢努力了60天後,孩子們自動整理環境,塗鴉也消失了,至賢引用一本兒童少年小說《晴空小侍郎》一句話,最厲害的咒語是,愛與讚美。


60天前佈滿情緒性動詞的牆面

 
60天後孩子自己把環境整理乾淨
 
串起想法的繩子(一個教學上的好方法)-簡珮瑜
在進行環境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時間」與「空間」的認知是很重要,這有助於學員學習效能,但如何整合歷史的脈絡,並建立地域空間概念,用繩子串起來的概念,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透過繩子把地理視覺化、歷史順序化。在推動<小達爾文的探險旅程>教育活動,讓教師、親子用團隊方式運用繩索,搭配圖文,再藉由講師的引導,建構出達爾文當年的小獵犬號的航行歷程與重大發現。


小獵犬號去了哪裡呢?

 
台江濕地學校:星星之火-關召芳
召芳是台江國家公園的環境教師,也是環境友善種子協助台江推動環境教育的第一線夥伴,為凸顯台江國家公園人文歷史、生態保育、經濟產業的豐富特色,在課程設計上,針對在地產業、濕地生態、台江歷史文化三大主題,這兩年的耕耘過程下,我們所關注是孩子對於自己、家鄉、環境上的認識與認同,社區居民也參與在地文化、產業的傳承,參與過的老師也承諾願意把孩子每年都帶來,惟有提升對於家鄉文化、環境保育的認同感,我們才有辦法獲的力量與資源改善大環境,並且作一個有記憶的人,讓星星之火燎原。


台江濕地學校環教課程內容

 

 

呼~看完這麼多夥伴的分享,環境教育趴辣客是不是很精采呢?謝謝主菜阿簡老師還有關樹教育基金會的昭湄主任,與會的小菜夥伴們,在大家熱情的出菜下,我們才有機會食用如此膨派的合菜,還認識好多新夥伴,並且看到環境教育的現況與無限可能,環境教育趴辣客讓我們明年繼續出菜去,別忘我們的出菜概念喔~
(People story):觸動人心的故事。
(Opinion):改變思考的觀點。
(Teaching & Learning):創新的教學理念與途徑。
(Utility/practice):務實的推動方法與案例。
(Conservation):保護自然、文化、環境的實際方式。
(Know how):傳遞成功的經驗與撇步。


我們都是環境教育趴辣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