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教教師的工作大解密

環教教師的工作大解密

2015/6/15

文/圖:徐煥喆

相信許多人開始投入環境教育工作後都會被問到類似的問題,例如「做環境教育,是在做什麼?你要帶學生認識生態,所以是解說員囉?導遊?解說不是志工在做的嗎?」等等,我自己也不例外,許多親朋好友都很好奇到底做環境教育是在做些什麼?為了讓更多有意投入環教的夥伴參考並且回答以上問題,因此我們決定將工作內容跟大家分享(快搬板凳來聽)~

一、透過教育散布友善環境的種子

首先,環境教育教師不是解說員、不是導遊,更不是志工。這是一份充滿了環境理想與教育熱忱的職業,既然是「教師」就代表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教學」,就跟學校中的教師性質類似,只不過教學的型態或方式截然不同。

誰需要來上環境教育?通常教學對象會因為所屬單位的性質而有所不同,大約可將對象分為學生、教師、社會大眾、親子、機關團體等等。簡單的說只要有環境教育需求者都是我們教學的對象,聽起來好像很廣,但以我服務的中心來說目前大多是以學校學生為主。

  

任教於各環境學習中心的教師,都必須執行該單位所屬的課程方案,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那只是帶活動或玩遊戲,但這些課程都是具有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教學評估的完整課程,我們採用了各種有趣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在活動過程中認識環境、體驗環境、友善環境,進而願意付出行動保護環境。

二、規劃五花八門的課程設計

很多有趣的課程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和腦細胞去設計的,環教教師們會依照各個場域的特色(如森林、濕地、鳥類、文史、產業…等)與需求來規劃一系列的課程,再根據不同的學習對象採用適合的教學策略,最後就會產出一份完整的教案。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環境教育的課程需要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夥伴一起開發才容易激盪出火花,課程越好玩,越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越能親身體驗,越能夠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前提是課程除了好玩更要有學習內涵,期望環境教育提升學習者的環境素養。

  

以我服務的學習中心來說,開發一套課程會邀請很多領域的夥伴(包含資深志工、專家學者、在地居民、輔導團隊、管理單位…等)共同討論,目的在於淬鍊出課程中最需要被傳達的核心內涵。接著將課程活動設計出來後會經過內部夥伴的試教,確認內容能與課程目標相互呼應,接著再邀請鄰近學校學生進行正式課程試教,最後,經過無數次的修正與微調才會正式開放讓學校預約,真的像生一個小孩一樣辛苦捏(擦汗)。

三、環境教育教師的基本功

環境教育中,『環境』的內容可是包羅萬象,而教育的對象是『人』,所以充分的認識環境與人就非常重要,當一位教師到中心後就會開始學習該中心的生態、歷史與文化等知識背景,畢竟教學時可是不能傳達錯誤的內容與概念。此外也必須了解不同年齡層、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的學習特性,也就是需要在教育理論上有所了解,最後才能找到一種最適合的方式來傳達正確的環境訊息。

除了認真學習外,我們認為只有了解環境與人之外還是不夠的,更要具備足夠的『轉化能力』與客觀的『教學態度』,將許多很深奧的知識或概念轉變成有意義的遊戲、體驗或概念,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學習者一步步來體驗、遊戲並省思自己對於環境的價值觀。

        我們教學的場域經常都是在戶外,因此成為一位環教教師要不怕曬太陽、不怕走路、不怕蟲、不怕蛇(但我怕蛇…@@)、不怕淋雨、不怕被狗追…等等,是不是很有趣呢。但這些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顆對於大自然的好奇心與教育的熱忱,詩人葉慈曾說:「教育的目的,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台灣的環境教育有了環教法的加持後逐漸受到重視,而「環境教育教師」這種職業也逐漸出現在社會上,如果你熱愛環境又喜歡與人分享,環境教育工作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期望透過環境教育拉近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距離,讓大家都了解尊重與友善環境的重要性,而這也是友種團隊持續努力的,為了環境的美好,讓我們一起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