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和「泥」去旅行—走讀阿姆坪防淤隧道

公私協力

石門水庫|和「泥」去旅行—走讀阿姆坪防淤隧道

2023/12/30

撰文、圖片提供/友種團隊 林依蓉(菱角鳥)

走過一甲子的石門水庫,由於集水區地形陡峭、地質軟弱,歷經多次颱風侵襲,暴雨沖刷挾帶大量泥砂,使水混濁及水庫淤積,進而影響儲水及供水功能。為能有效率提升清淤量同時兼顧環境永續,於最不易清淤的庫區中游段興建多功能的阿姆坪防淤隧道(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環境建設),為石門水庫延壽。
為了讓大家認識阿姆坪防淤隧道,友種團隊設計走讀隧道的課程,以步行貫穿隧道來感受隧道工程,以及淤泥再生手作等適合成人的教學策略來規劃教案。

和「泥」相遇

課程暖身先讓學員以滴管吸取水庫泥水,來了解石門水庫淤泥的特性,原來水庫淤泥黏稠度高,需要絞刀頭攪拌淤泥才抽得起來。再拿出水庫上游、中游、下游淤泥盒,讓學員依序觸摸,這才發現不同河段淤泥顆粒粗細是有差異的。因應不同河段淤泥顆粒大小不同,泥砂顆粒大小不同經濟價值不同,因此石門水庫也發展出不同的清淤策略。

與「泥」同行

課程重頭戲便是走讀全長3.7公里的防淤隧道,學員們戴安全帽、著反光背心、頂著頭燈,跟著環教師步行這條「水」走的隧道。學員沉浸在隧道氛圍內,聆聽隧道工程故事,認識防淤隧道運作方式、功能與效益,更能感受與理解水利管理單位對維持水資源永續所做的努力。

沉澱之道

課程安排結合沉澱池周邊的溪洲社區,由溪洲農村觀光推展協會專任的環保署認證環境教育人員,來帶領於溪洲社區執行之部分課程,包含沉澱池解說與庫泥燒彩繪活動,並於溪洲社區內享用蔬食料理,扣合淨零綠生活的綠色飲食,更能發展與在地社區共好關係,串聯綠色學習圈,豐富環境教育內容。

訂做一個「泥」

石門水庫淤泥除了填海造陸使用,另有陶藝公司使用石門水庫淤泥開發「庫泥燒」,轉化在地原生材料並提倡環保節能。庫泥燒為百分之百石門水庫淤泥再製而成,使用本地材料取代外國瓷土,降低運輸原料的碳足跡,此外庫泥燒燒製溫度比一般瓷土低100度,製程更為節能省電。學員彩繪北水分署吉祥物—北水酷庫泥燒陶偶,來實踐淤泥再利用以及體會北水酷守護水庫和水資源的這份心意。

「2050淨零排放」成為全球共識,臺灣政府也提出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而阿姆坪防淤隧道的啟用,利用水流沖刷之自然力排除沖淤池淤泥,可減少每年機械挖泥、管線輸送及卡車密集載運等作業所產生之碳排放量,對於淨零排放更有實質助益。

歡迎大家來阿姆坪防淤隧道走一遭,認識這個讓石門水庫回春的法寶。
石門水庫環境教育課程申請網站:https://web.wra.gov.tw/ee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