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淺山環境教育|跟著聲音來趟小旅行!

公私協力

臺北市淺山環境教育|跟著聲音來趟小旅行!

2021/8/30

撰文、圖片提供/友種團隊 楊宗武(小武)

回顧這三個多月的時間,大小朋友是否都因防疫措施窩在家呢?是不是也在這段時間漸漸地發現內心有強烈的渴望,想前往大自然及森林透透氣呢?

大自然除了能帶給我們美景的視覺享受外,你是否也曾察覺過,大自然帶給我們的「聽覺」舒適感受,其實也是驅使人們在繁忙工作之餘,總會想親近大自然的動力來源之一呢!

線上課程-全新上線!

友種團隊多年來協助臺北市大地工程處以「森林保育」及「水土保持」為核心,辦理實體環境教育課程,傳達自然保育的概念及行動。然而在今年五月份因疫情而全面中止了實體課程。

所謂危機就是轉機,友種團隊便設計了防疫在家也能親近大自然的線上課程,共規劃出四套線上課程,分別有:認識居家常見昆蟲的「家有蟲蟲」;認識城市鳥類獨特行為及鳥類救傷的「鳥鄰居忙什麼?」,以及尋找生物生存招術的「森林躲貓貓」。此外,還有本篇要來特別分享的「跟著聲音去雲端旅行」聆聽聲音線上課程,邀請大小朋友打開耳朵,一同進入聆聽的世界。

找回耳朵的敏銳度

身處在各種聲音交織的城市生活中,我們的大腦時常會不自覺的關閉耳朵以忽略噪音帶來的不適,使我們往往更專注於眼前所見,而忽略了側耳細聽。而且人們是一種很依賴視覺的動物,由眼睛傳遞進入大腦的畫面,總是相當霸道地佔據了絕大部分的聽覺感受。因此線上課程刻意呈現「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聆聽練習,強迫將聽覺敏銳度重新開啟,並學習到只要閉上眼睛,聽覺便會瞬間變得更敏銳,不再被視覺畫面所干擾。

聲音小旅行

聲音連結著記憶,當我們閉上眼靜心聆聽一段聲音,大腦便會試著去搜尋記憶中的畫面來搭配這一個聽覺經驗。譬如當課程播出一連串重複的細碎聲響,有人猜測是收音機的電台雜訊聲、有人覺得是柴火燃燒的霹啪聲響,最後的答案卻是細雨落在磁磚地板和雨傘的聲音。這樣的過程十分有趣,聲音帶出來的畫面很鮮明,雖看不見,但卻在腦海中建構了一個風景畫面,而這藉由聲音建構出的風景畫面,我們就可稱之為聲音風景,簡稱「聲景」。聲音小旅行便是藉由聲音會在腦海中建構出聲景的特性,聆聽家裡、城市街道、公園、交通工具、菜市場及森林溪流、蟲鳴鳥叫等各種聲音,彷彿我們踏出家門,到各地進行了一趟虛擬的小旅行呢!

聲景彩繪創作

旅行時,我們總會拍照記錄當下的美好,那麼聲音旅行是否也能記錄下些什麼呢?可以喔!我們可在聆聽的當下透過繪畫,將聲音的方向、遠近層次以及聲音給你的感覺,用色彩、符號及線條將無形的聲音化為有形的聲景彩繪。你瞧,完成的作品就像是一張黑膠唱片或CD記錄著你聆聽的聲音,是不是很有趣呢!將來到各地旅行,你不只可以拍照片做紀念,甚至可以畫下各地的聲景彩繪做為回味旅行的另一種方式呢!

聲音大雜燴-人造音對動物生存的威脅

透過聆聽森林各種動物的聲音及影片觀賞,大小朋友認識了青蛙透過聆聽尋找伴侶;狐狸透過聆聽才能在冬天雪地抓到獵物;鱷魚及獵豹更透過聆聽才能維持親子間的溝通聯繫,讓小鱷魚及小獵豹能安全地長大。但是在森林出現了各種汽機車引擎喇叭聲、道路施工的巨大聲響,甚至卡拉OK歌聲的大雜燴聲音後,大小朋友便發現原來的動物聲音都被人造音蓋過去了。這下子青蛙找不到伴侶了;狐狸也抓不到獵物又餓又冷;小獵豹小鱷魚也聽不到媽媽的呼叫聲而可能無法安全長大。

大小朋友的心得回饋

透過回饋,很開心大小朋友在課程中不僅學會提升聆聽敏銳度的方法及透過彩繪記錄聲音,且願意在拜訪大自然時,降低音量減少對動物朋友的影響及干擾,同時也保護大自然的聲景環境,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大自然聲音給予我們的放鬆及舒適感,以維持身心靈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