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大地工程處|共譜人與自然的和諧樂章-臺北市淺山環境教育

臺北市大地工程處|共譜人與自然的和諧樂章-臺北市淺山環境教育

2020/12/14

撰文、照片提供/許書傑

都市民眾的後花園-淺山

「淺山」,相對於「深山」,指的是位處都市近郊,海拔800公尺以下,生態環境包括溪流、草原、森林、濕地、農田、果園的區域,是人們相對容易到達、接觸自然的理想場域。

大地處淺山環境教育場域特色

大地處為臺北市水土保持及森林之主管機關,以「森林保育」及「水土保持」為核心,藉由環境教育課程,跨領域參與自然保育、文化保存及農村社區營造等工作,自98年即開始於「內雙溪自然中心」推動環境教育課程,開辦以森林為主軸的「森活學分班」與食農教育課程,並於102年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有臺北地區最古老五指山層地質、採礦脈絡及災害歷史等特色,帶給市民瞭解保護自然環境與永續利用的概念;「內溝溪生態展示館」則結合溪溝整治過程、發展脈絡及豐富的淺山生態資源等,去反思人類如何融入環境生活的智慧。

109年度之淺山環境教育課程,本著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課程目標及操作方法上不斷更新,以下就環境行動、多元觀點、友善生物三個面向分別闡述。

公民參與-淨溪環境行動

本年度於內雙溪自然中心進行之「水水內雙溪」主題活動,課程之第二單元為下溪觀察、記錄水生生物,調查地點為碧溪橋下水域。該處為台北市知名戲水、烤肉勝地,假日遊客眾多,河岸常見民眾遺留之烤肉架、烤肉網、瓶瓶罐罐及其他垃圾。如經大雨,水位上升,便會進入溪流,汙染溪流,甚至海洋生態。淺山環境教育課程,除希望增進民眾自然保育之能外,更希望參與民眾能實際付出環境行動。有鑑於此,今年度之水水內雙溪課程,增加清理河岸、淨溪之公民參與環境行動。在觀察、記錄水生生物之外,更著手維護水生生物之棲息環境。

鼓勵獨立思考,珍視多元觀點

於三場域進行之環境教育課程,皆期待藉由深入淺出且有趣的活動,使參與民眾能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然而,我們不希望環境教育課程,成為環保至上的一言堂。因此,在活動最後,透過不斷地提出問題,幫助參與者釐清自己的信念,並在傾聽他人不同觀點的同時,重新檢視並調整自己的核心價值。

師法自然,友善生物

在自然觀察的過程中,有時為了讓民眾更清楚、深刻地認識野外生物,不免採集小型生物,以供展示及解說。但過程中選擇使用相對友善之採集方式,並且在展示、解說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小動物之不適。另在民眾體驗的最後,強調生物對於環境教育課程之價值及貢獻,增進民眾對生物尊重甚至感謝之情意知能。

環境教育課程之執行,為一視課程架構、教學目標、場域特色及民眾回饋
不斷滾動修正的過程。期待每一次課程,不僅是人與自然共譜的和諧樂章,更是課程設計者、引導者與參與者的美好互動。

本文實績對應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