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大地工程處|認識大自然的性別友善關係

臺北市大地工程處|認識大自然的性別友善關係

2020/7/14

撰文/趙孟萱

生態小故事,帶給人類大啟發

森林、濕地、海洋等自然環境中,住著各色各樣的生物,如果仔細探究這些物種的生命故事,你會驚呼原來自然界存在許多「跳脫性別框架」的例子,一起來看看這些有趣的生態小故事吧!

打破性別二元化

從生態學的角度,同時具有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或第二性徵,稱作雌雄同體,比方說有肺類的蝸牛,個體具有雄性與雌性的兩套生殖系統,會與異體交配,產卵繁衍下一代;在海洋世界中,石斑魚和小丑魚為了更加優良的後代及鞏固族群數量,演化出性別轉換的策略呢!

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長期住在陰暗角落,不易遇到交配對象,因此演化出與同類就能交配的特殊繁殖機制。

小丑魚▲ 與海葵生活在一起的小丑魚,剛出生時沒有性別,成長後體型較大的個體成為雌魚,負責產卵與保護領域,體型較小的個體成為雄魚,若雌魚因打鬥而死掉,雄魚會轉變成有生殖能力的雌魚以延續後代。

貼心不是女性專屬的形容詞

鳥類世界中,大部分雌雄同型的鳥會分工合作照顧雛鳥,稱為共同育雛,一隻親鳥在巢裡照顧雛鳥時,另一隻親鳥就會外出找食物,比如說鳳頭蒼鷹,爸爸捕捉獵物帶回給巢內的媽媽及寶寶吃,是不是貼心極了呢?
還有另一位捕魚高手-翠鳥,在求偶交配的季節,雄鳥為了得到異性的青睞,會把捉到的小魚送給雌鳥吃,每一對翠鳥夫妻都有著這段浪漫愛情故事。

翠鳥

淺山環境教育融入性別平等教育推廣

看了上述的精彩故事,你是不是也被吸引了呢?
友種團隊與大地處執行淺山環境教育計畫時,將活動內容融入自然界的性別平等概念,把生態故事加以轉化,運用步道生態觀察、攤位互動等方式,帶領民眾認識大自然的性別友善關係,進而反思人們應以尊重、包容態度面對不同的性別議題。

▲ 特別企劃活動中,將自然界的性別友善觀點轉化成遊戲問答,吸引孩童共同參與。

▲ 環教師在帶領戶外觀察的過程中,時常見到蜜蜂,向學員分享在蜜蜂的社會裡,蜂后負責產卵,並領導雄蜂和工蜂組織蜂群王國,雌性的蜜蜂是一家之主。(照片裡的是工蜂唷!)

▲ 內溝溪生態展示館的水生昆蟲調查課程,春夏之際,溪流石頭縫隙常見蝦虎魚的卵,母蝦虎魚下蛋後,公蝦虎魚負責護卵,讓魚媽媽可以休息!

攜手邁向友善的社會

實踐性別平等,追求友善社會的路上,不少個人、團體、民間、官方做了許多努力與推動,以臺北市政府為例,為使市府各項業務均能納入性別觀點,成立臺北市性別平等辦公室,每年推動「北市性平工作獎勵計劃」,鼓勵各機關構運用性別主流化工具、具體將性別平等概念落實於業務中。
今年度,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以「淺山環境教育融合性別平等教育推動計畫」參獎,獲得特別獎第一名的殊榮,獲得肯定之餘,更重要的是,將那些來自生態的領悟謹記在心,性別友善社會需要你我共同打造,拋開歧視與成見學習尊重每種性別、欣賞每個人的獨特

▲ 北市性平工作獎勵計畫特別獎第一名,與市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