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走入社區,播下環境教育的種子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走入社區,播下環境教育的種子

2020/6/30

撰文、攝影/傅貝盈

人猴衝突從何開始?

壽山在1989年以前被列為國防部的軍事管制區,自1989年局部開放後,這片山林便開始和民眾共享它的山海美景,而壽山上有著臺灣另一個靈長類動物-臺灣獼猴。壽山的開放讓民眾與獼猴使用空間有了重疊,然而民眾不當的餵食或遊憩過程遺留的垃圾,衝擊了臺灣獼猴原有的食性和覓食策略。當人類尚未建立正確的與獼猴/野生動物共存的概念前,民眾上山與獼猴不當的互動下,獼猴的覓食策略開始將人類食物納入,居住於山腳下的社區便首當其衝。

三十年前,社區裡沒有猴子

想瞭解壽山鄰近社區人猴衝突現況,最快的方法就是社區散步兼和居民聊天,給個聽起來比較專業的名稱叫做「社區人猴衝突訪談」。記得有位住在北壽山登山口附近的大哥,他說從小就住在壽山,三十年前社區是不會有猴子的,倒是上山看到猴子覺得有趣,也跟著在口袋藏食物想要餵猴。「那時的猴子還很怕人,但現在是我們怕猴子啊!」大哥這麼說,隨即拿了棍子往旁邊的圍牆一揮,原來社區近山側圍牆來了一群獼猴,有隻猴子似乎想靠近來找食物。這裡的居民為了身家財產安全,身上好像裝了隨時警覺的獼猴警鈴,後知後覺的我只來得及拍下模糊的驚險瞬間,旁邊居民默默補了一句「每天這個時間,整群猴子都會下來」。

住在壽山,和獼猴搏鬥的日常

近山側的住家,家家戶戶外都有獨門的防猴密技,例如廟公在廟埕放了不下10根的長竹竿都是為了驅猴,下班前還得把很重的烤漆板壓在香爐上(據說獼猴會來玩香灰,阿彌陀佛啊)、開船的大哥家門口放把嚇唬猴子的水槍、住在山邊的阿姨每年必會做把新彈弓和備好一盒滿滿的小石頭、窗戶更釘上木條,就怕猴子開窗、家裡放把bb槍可以說是必備。比較高科技的有屋頂裝閃紅燈,但據說只有一開始有效。山腳下的早餐店,用餐區吊著掛網就怕客人邊吃早餐邊滑手機,一不注意玉米蛋餅也被獼猴滑走。

居民的防猴密技都是搏鬥的日常所激發出來的創意,如果你是居民,日常大概是什麼樣子呢?首先,晚上睡到一半外面有個影子,是間諜獼猴在看你。接著,獼猴成群在住家屋頂跑跳吵到你睡不著、清晨叫你起床的不是夢想,是獼猴碰碰跳跳鬧鐘。出門發現屋簷、門口都是獼猴大便,開始新的一天。下午買菜回家,大包小包的你還得先打電話叫家人幫忙掩護,就怕食物被獼猴搶了。

偶然發現登山客在社區丟了整箱水果、吐司在餵猴,你上前勸導只是被白眼。你種的蔬菜水果,獼猴都會幫你採收,你只能等他吃剩的。獼猴知道社區的習性,宮廟何時拜拜,獼猴都等著水果餅乾大餐,不然只好大家輪流站衛兵,但也據說拜拜當天先放個鞭炮效果最好;學校放長假時,獼猴就知道可以進校園找找食物順便撕撕海報。社區的電線除了傳輸電源外更是獼猴的高速公路,變電箱因而爆炸也是發生過的。這些,都是和獼猴搏鬥的日常。

窗戶釘上木條

早餐店的防猴掛網

▲蓋上烤漆板的香爐

▲防猴彈弓

餵食獼猴到底在滿足誰的需求?

三十年前餵猴的行為,是不是造成了什麼連鎖效應呢?壽山的獼猴是否因此變得不怕人、知道塑膠袋裡有食物、學會了搶食也是覓食的方法之一。還有,獼猴進到山腳下侵擾社區可能也是餵食猴子造成的影響吧!

想起社區大哥說的:「我們都跟餵猴子的人說,你們不要在這裡餵,不然你就去山上餵,或者帶回你家餵。那些人沒有住在這裡,不知道受猴子的危害是怎樣。」當然去到哪都不應該餵,想到那些餵猴的人,總是心生憤怒和無奈。你說,餵食獼猴到底在滿足誰的需求呢?

走入社區的環境教育

友種和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自102年長期合作至今,在壽山持續播下環境教育的種子,關注的對象多以有意願且主動的受眾為主;近幾年開始主動出擊到壽山遊客聚集處,快閃宣導正確的獼猴共處觀念,避免遊客到壽山「帶著錯誤觀念上山,又帶著人猴衝突的陰影下山」。

在國家公園與社區協力風潮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自身期望作為社區夥伴協助改善長年來的社區人猴衝突,友種也希望走出舒適圈踏入社區,將影響力帶入社區。
受國家自然公園委託,友種作為社區與國家自然公園的溝通橋樑,帶著環境教育方案走入社區,主動了解社區需求和人猴衝突現況,拜訪社區鄰里與學校。

我們做了哪些努力呢?
1. 拜訪社區居民,進行人猴衝突訪談,實地了解社區現況,才能為社區適性地提供恰當的協助。
2. 進入社區陪伴長者進行身體遊戲與融入獼猴與環境的DIY帶狀課程,漸漸地和社區建立關係連結與對話空間。
3. 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蘇秀慧老師合力規劃臺灣獼猴的公民科學家課程,由國小學童接受專家的任務指派,擔任公民科學家進行獼猴行為調查,並彙整一學期的調查結果繪製宣導海報,學童進到社區與長輩分享調查成果。

當環境教育納國家自然公園、學校、社區於其中,多角合作下,環境教育的方式可以有更多的空間!透過環境教育,結合國家自然公園、學校、社區多方的力量,一步步地讓更多人瞭解與獼猴相處的正確觀念,也期待透過這樣的合作,可以讓更多民眾認識人猴衝突的議題,並做出行動,一起找到人猴和平共處、共好共榮的相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