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阿拉善SEE公益治沙示範基地|用展館展示來說故事

內蒙阿拉善SEE公益治沙示範基地|用展館展示來說故事

2020/5/4

撰文、攝影/許美惠

解說展館與解說牌誌,是非正規環境教育場域(如: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博物館與自然中心等)必備的硬體設施,屬於環境解說「非人員解說」的一環,具備美化空間、傳遞訊息、與訪客溝通等功能,雖然初期投資的費用較高,但只要規劃得當、設計美觀、內容生動,不需安排工作人員,即能達到高效益的解說服務,協助遊客瞭解到訪的遊憩據點,獲得豐富而愉悅的經驗,呈現資源背後的意義與故事,進而激發遊客認同管理單位或珍惜資源的意願,因此,倍受重視。

環境友善種子團隊很榮幸於2018-2019年參與內蒙古阿拉善SEE公益治沙示範基地宣教中心的展示規劃,一起推廣荒漠化防治的自然教育。

緣起~讓土地不再退化

荒漠化是一個全球性的環境議題。我們在臺灣常聽到的「沙塵暴」,即是荒漠化帶來的災害之一。
荒漠化係由於氣候變遷、異常乾旱,或是人類過度開發、過度放牧等因素,引起土地退化、經濟損失、交通災害等問題。非洲、中國西北是荒漠化問題嚴重的地區,影響數億人的生活。

阿拉善SEE是一家專門致力於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非營利機構,荒漠化防治為其4個重要項目策略之一,也是阿拉善 SEE最早開展的項目。
自2004年成立以來即致力於荒漠化防治工作,以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為基地,將荒漠植被恢復(一億棵梭梭項目)和綠洲地下水保護(沙漠小米項目)列為專案目標。
其中「一億棵梭梭」項目結合公私部門多方參與,於十年時間(2014-2023年)在阿拉善關鍵生態區種植一億棵以梭梭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復200萬畝荒漠植被,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並遏制三大沙漠(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荒漠化蔓延趨勢,同時借助梭梭的衍生經濟價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準,達到生態、經濟與社會三方面永續發展的目標,成效良好。

▲	阿拉善SEE公益治沙示範基地位於騰格里沙漠邊緣,治沙成效良好▲ 阿拉善SEE公益治沙示範基地位於騰格里沙漠邊緣,治沙成效良好

然而「一億棵梭梭」項目地點位置偏遠,參訪不易,阿拉善SEE特別在內蒙古西方的騰格里沙漠邊緣,距阿拉善盟第一大城巴彥浩特市區40分鐘車程的通古淖爾,設立了「阿拉善SEE公益治沙示範基地」,希望通過治沙示範、自然教育,讓更多企業、民眾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與阿拉善SEE工作的成果。

規劃~化腐朽為神奇

該基地占地1.5萬畝,不僅是公眾參與的荒漠化防治示範地,亦是阿拉善SEE通古淖爾生態研究站。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把基地內一座簡易的宣教中心,變成有解說展示與教育功能的多功能室內空間。

阿拉善SEE公益治沙示範基地宣教中心▲ 阿拉善SEE公益治沙示範基地宣教中心

初期:蒐集資料、需求評估、環境考量

這項規劃包含了軟體與硬體的設計。規劃初期,最重要的是蒐集資料、需求評估與環境考量。
我們透過閱讀文獻、實地踏查、焦點團體訪談來蒐集資料。
經由多次對話,了解阿拉善SEE對這個空間的期待與使用需求,他們會在基地辦活動,需要一個可以上課、休息、展示成果的室內空間。
比較特別的是,環境考量時讓人見識到沙漠環境條件的特殊性。阿拉善盟為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風大沙多,年均降雨量僅40-200公釐(台灣年均降雨量是2500公釐),蒸發量大。四季氣候特徵明顯,晝夜溫差大,夏季炎熱高溫(可高達攝氏40度),冬季嚴寒會下雪(低溫可低於零下30度),春季風沙大。
因此,基地的活動季節主要在春夏之交與秋季,活動通常只有上午半天,或下午三點後。原本,還天真地想加設窗戶,以增加室內的自然採光,但一再被提醒萬萬不可,因為風沙很容易吹進室內,會有掃不完的沙。所以,這個空間的整建設計,必須考量到嚴酷極端氣候下的實用性,最後,我們採簡單清爽大方的設計,讓它煥然一新。

解說展示:釐清故事的宗旨與脈絡

解說展示的內容方面,我們討論有哪些概念是想要傳達、哪些訊息一定要放進來、整個展館最終想讓訪客瞭解什麼……,透過心智圖自由聯想,發散再收歛想法,最終我們決定從「荒漠」來思考整個展示脈絡。
我們認為這裡不只是講阿拉善SEE防治荒漠化的成果,更重要是,讓人們了解荒漠,原本荒漠就是地球上的生態系,有其獨特的價值。但因為人類不當開發,加上氣候變遷,才造成荒漠化的問題。我們希望凸顯人與荒漠其實可以共生共存,而不是成為彼此的問題。
於是,我們在入口,放置了一大張人們騎在駱駝上行走於沙漠的圖,傳遞「人與沙漠共生」的觀念,這是整個展館最想表達的宗旨。左側的解說牌,訴說沙漠的價值、沙漠有哪些生物,以及這些生物有哪些聰明的生存機制能適存於沙漠的惡劣環境下。右側的解說牌,則陳列說明荒漠化問題如何產生,以及阿拉善SEE為防治荒漠化努力的成果,最後鼓勵訪客想想自己可以為地球做些什麼,一起來保護環境。

▲ 入口意象~人與沙漠共生,傳達了展館最想傳達的理念

▲ 運用多層次的沙丘,展現沙漠印象

▲ 右側的解說牌,展示阿拉善SEE為荒漠化防治努力的成果

展示手法:創造互動,加深印象

眾所周知,學習要有成效,一定不能只有單向溝通,要多創造互動、提問思考的機會。雖然此展館空間有限,我們還是設計了一些互動,加深印象。例如:「沙漠生物的生存法寶」,我們採用「提問拉牌」的方式,將問題寫在圖牌的表面,讓遊客先想一想,猜猜答案。欲知道答案,動手拉開圖牌即能揭曉答案。「沙漠生物的關係像張網」,讓遊客自己動手擺放圖牌,連出食物鏈的關係。
還有「沙漠小米」項目,鼓勵當地農民改種植小米來取代玉米,因為小米的耗水量比玉米少,能減少地下水的使用,保護綠洲地下水。這個項目是在名為腰垻的綠洲進行,當地的生活、灌溉用水都是抽取地下水,早期當地農民都使用大水漫灌來種植玉米,相當耗水。阿拉善SEE推廣種植小米,並採用滴灌法,希望在照顧農民生計的同時,能保護水資源,防治荒漠化。那種植玉米與小米的水量到底差多少?我們採用了水瓶示意圖,採用亮燈的方式,讓民眾一按燈就能了解兩者的差異,清楚而有對照。

▲ 提問拉牌、置放圖牌的手法,增加遊客與解說展示的互動

透過美觀有質感的解說展示,有效地傳達了阿拉善SEE的機構宗旨、願景與荒漠化防治的成果,進而讓民眾感受到荒漠生態系的重要性,誠如阿拉善SEE一再強調的,「我們並不是要把沙漠變綠洲,而是恢復荒漠生態」,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荒漠化防治的環境行動家。

本文關鍵字:解說展示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