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國家公園|在地陪伴「五感體驗」,讓國家公園成為幼兒的戶外教室

台江國家公園|在地陪伴「五感體驗」,讓國家公園成為幼兒的戶外教室

2018/11/9

撰文/葉純甄

不謀而合─理念讓我們相遇

「提到台江,你會想到什麼?」台江內海的歷史故事、IG熱門打卡景點、四草遊船的絕美景色或是黑面琵鷺紛紛起飛的身影……。除了上述的景象,台江濕地學校更是優質的戶外教育學習環境,以「創造環境學習,實踐保育行動」為宗旨,打造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品牌,而友種團隊相信透過實踐環境教育,人人皆能為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盡心力。兩者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友種團隊於2015年協助台江國家公園與臺南市立第六幼兒園共同發展幼兒環境教育課程,藉由推廣長期陪伴的在地化課程,讓孩子認識台江及周邊環境,培養孩子的在地認同。

幼兒教育+環境教育=___________?

究竟什麼是幼兒環境教育呢?幼兒環境教育為「幼兒教育」與「環境教育」這兩門專業的跨領域合作,面臨幼兒階段的孩子,非常適合透過遊戲與感官體驗的方式進行學習,因此,如果讓孩子到戶外進行五感體驗,除了能幼兒豐富的感官刺激,更能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生活週遭的環境與故事,藉此培養出所謂的「在地感」。

 

 

友種團隊協助台江濕地學校發展幼兒環教課程的考量包含:

  • 多元規劃─完善的環境學習中心應該規劃多元對象方案,符合各年齡層的環教課程需求。
  • 實務經驗─在臺灣幼兒環境教育仍屬少數,因此透過合作的發展,對臺灣的幼兒環境教育發展而言是個良好的契機。
  • 親子共學─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生命歷程,促進親子話題與培養關係。
  • 在地學習─對生活在台江的孩子來說,國家公園等於是他的家,透過長期性的課程,協助孩子探索家鄉,促進對於家鄉的認識。
  • 環境倫理─幼兒階段的孩子能透過適當的引導建立良好的環境倫理觀。

幼教與環教相互交織而成的火花

然而,要開發一個新的領域並不是容易的,因為少有前例可循,在各方面都更加謹慎與細心。團隊針對幼兒園老師提供環境教育課程培訓,幼兒園老師提供幼兒領導技巧,雙方知識交流,彼此互惠。課程考量幼兒的身心狀況,搭配合適幼兒的場地與遊戲互動時間。協調管處資源,作為媒合的橋樑。提供人力教學資源,並參與雙方合作歷程,及時修正與提供長程建議。相互填補不擅長的部分,讓自身「專業」、「擅長」的部分加乘,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走進國家公園,也是走進自己的家

幼兒課程以「在地環境」為主軸,透過「五感體驗」的方式探索台江的各種環境特色,同時培養孩子們的「在地感」「環境倫理」,因此2018年以黑琵生態、曬鹽產業、飲食文化為三大主題。

黑面琵鷺是台江國家公園重要的保育鳥類,由教師們帶領孩子透過模仿黑琵的動作、使用望遠鏡賞鳥與鳥類拼圖,認識黑琵的生態與棲地特色。

 

 

台江的曬鹽產業歷史悠久,有許多孩子就住在鹽田附近,因此在曬鹽的課程中帶孩子回到鹽田,分享曬鹽的過程與故事,並讓孩子與家長一起體驗操作曬鹽的工具,用身體感受曬鹽的辛苦,用雙手感受海鹽的顆粒與觸感,原來我們吃的鹽和太陽曬出來的鹽長得不一樣呢。

 

 

台江的飲食文化承載了沿海地帶的環境特色與沿海漁業的結合,因此透過一家一菜的方式,邀請孩子回家調查傳統或是特色食物,並請家長做料理介紹。例如:「西瓜綿魚肚湯」、「虱目魚湯」、「月桃粿」、「蚵ke’」,不僅聯繫了親子情感,透過回味食物與個人或家族集體記憶,彰顯台江飲食文化的價值與趣味。

 

 

長期陪伴的過程中,令人感動的,不外乎是看見孩子的成長,從不同主題的課程,打開對環境的敏感度,開始「發現」、「尋找」、「探索」、「疑問」,一連串的好奇,是慢慢培養的過程,與老師、家長一來一往的討論中,漸漸刻劃輪廓,孩子漸漸有了「知道」、「記得」、「訴說」的樣子,慢慢形成想要保護的心。觸動人心的是,孩子們藉著畢業典禮,將學到、體驗到的課程化成行動劇演出,想必學習過程感受深刻。

幼兒環教的三年大夢

台江的幼兒環境教育,期望在下一個三年,藉由淺到深的方案規劃、在地化課程的陪伴、與國小環境教育課程接軌,來認識自己的家鄉,培養孩子的自信,認同孕育自己的土地並保護它,孩子心有了依歸,長大後外頭再辛苦,便不覺得迷茫,總會有「家」可以回去。幼兒環境教育並不是一團絢爛短暫的火花,需要長時間的養成,需要育苗、日曬、澆灌、……,慢慢成長茁壯,並開出屬於自己的花朵。這只是一個起點,期待在各地的教師們,發展出自己特有的幼兒環境教育課程,陪伴孩子走過純真的年代,往後,孩子們長大後在面臨各種決策,都能懷有對環境良善的心,留給大自然一條永續的路

 

圖說:隨著幼兒園畢業季的到來,孩子們決定將台江國家公園的發展過程納入畢業典禮行動劇之一,演出台江的生態、在地居民與國家公園的衝突、保護環境的行動等等,將三年所學一一呈現,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