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解說牌,我說的是…

關於解說牌,我說的是…

2015/3/3

友種團隊/青春豆

  

還記得上次佇足觀看一面解說牌是什麼時候的事嗎?而那面解說牌又為什麼吸引了你/妳的目光呢?不管在博物館、美術館,還是在森林遊樂區或動物園場等各類室內戶外遊憩場域,你/妳一定瞄到了為數不少、內容五花八門的解說牌吧?這些看似平凡簡單的解說牌,背後可是藏了一門大學問哩!

 

在環境解說(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的範疇中,可依據使用媒介的不同,分為人員解說(personalinterpretation)與非人員解說(non-personalinterpretation)兩類(Sharpe,1982);而屬於後者的解說牌,不像人員解說那樣受到人力與時間的限制,因而成了遊客接觸最頻繁的解說服務。

日本田貫湖自然中心的解說牌,不需人員解說,

也可以讓民眾在這個區域聽聽自然的聲音。

  

即便解說牌如此受到遊客「青睞」,卻也相對地受到限制,好比說,與解說員所帶領的解說相較之下,解說牌就少了聲音與互動的吸引力;此外,大多數的遊客未必會有耐心地將解說牌看完就離開了,因此,對解說牌的規劃設計而言,「如何有效率地傳遞訊息」,意即「在有限的時間內,讓觀看解說牌的遊客能夠立刻接收到解說牌所欲傳遞的重要概念」。

 

看到這裡,各位看倌是否覺得有點抽象?其實說穿了也不過就是解說牌規劃設計者必須體認「人性本『懶』」這個事實,畢竟到訪遊憩場域裡的遊客,其主要的目的是放鬆而非學習,因此減少遊客在觀看解說牌時所需耗費的心力(Bitgood, 2000)才能促成解說牌有效傳達訊息的目的。

 

那又該怎麼減少遊客觀看解說牌時的心力耗費呢?以下先提供Fazio& Gilbert(1986)提出的ABC原則作為基本參考:

 

吸引人的(A, attractive

簡短的(B, brief

清楚的(C, clear

  

 

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面解說牌的外觀必須要先達到吸引人的(attractive)水準,讓遊客有觀看的意願,才得以啟始訊息傳遞的過程;而解說牌的內容訊息則必須言簡意賅(brief),且經過組織,讓遊客在短時間內就能夠吸收,「快又有效」!而整面解說牌也必須有清楚的(clear)主旨(theme),讓觀看的遊客在一至兩秒內瞭解通篇重點概念,促進其對內容的記憶與理解。

 

關於解說牌的規劃設計的考量原則或建議,其實還有不少可供參考,且留待之後與各位看倌慢慢分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