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的3-30-3法則

解說的3-30-3法則

2015/3/7

解說的3-30-3法則

 
友種團隊/花生米

解說牌是步道上常常使用的解說工具,但是大部分的解說牌往往在遊客閱讀之後,仍無法抓住重點,或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到底要怎樣設計出一面好的解說牌呢?

解說牌主要是為了傳遞解說牌所在位置的重要訊息。因此,在訊息的撰寫上,可以參考「3-30-3法則」。

解說牌設計的「3-30-3法則」,是訊息金字塔(message pyramid)的實際運用。研究顯示,當遊客實際觀看時,解說牌只有3秒鐘的時間抓住遊客的注意力,遊客會在30秒內決定是不是要看完解說牌,然後大約需要3分鐘來消化所閱讀的資訊(Ostergaard, 2001)。因此Trapp et al.(1994)指出解說展示訊息的發展順序,應依據訊息重要性遞減,讓遊客可以依照自己的狀況,選擇用3秒鐘、30秒或3分鐘來接收解說展示上的訊息。

就像是一場好的解說,可以在一開頭就把這場解說的重點說清楚。就解說牌而言,可以在3秒鐘內讓遊客清楚接收訊息的,大概就只有「標題」了。你可以下一個吸引人且清楚易懂的標題,讓遊客在3秒鐘內捉住重點,再運用一段文字或圖片進一步說明標題的意義。最後,才是需要細細說明的內容。當然,在落實到解說版面的設計時,還得要考慮解說牌的視覺重心,與解說牌面元素的視覺流動性。

譬如,若是一面立在生態池畔用以解說青蛙的鳴叫的解說牌,訊息可以這樣設計:

3秒:聽!是誰在唱情歌?(標題)
30秒:蛙類的鳴叫聲,是公蛙求偶的最佳武器。每一種青蛙的求偶鳴叫都不一樣,在展開熱烈追求時,才不會表錯情。你聽得出來,是哪一種青蛙在唱情歌嗎?
3分鐘:進一步說明生態池中各種青蛙的的鳴叫特色。

看到這裡,你應該也發現,同樣的原理,何嘗不能運用在現場人員解說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