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環境教育遇上設計思考:台、新學生共創永續行動提案

永續培力

當環境教育遇上設計思考:台、新學生共創永續行動提案

2025/10/23

撰文、圖片提供/友種團隊 邱韻璇(小米) 

當環境教育遇上設計思考,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2025年,環境友善種子團隊與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所楊家翰教授合作,為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SMU)的師生規劃了一場以台南地區為主要場域的一日環境教育交流行程。這場跨國學習不只是參訪,更是一場以體驗、觀察與創意思考為核心的「環境設計實踐課」,讓學生在真實場域中探索永續與教育的多重可能。

開啟一場以教育連結自然的國際交流

這場融合環境教育與設計思考的跨國學習旅程,從三月的新加坡揭開序幕。2025年3月,楊家翰教授前往新加坡管理大學,教授當地學生設計思考的核心概念與應用流程,並引導學生觀察自身生活環境中的永續議題。課程結束後,請學生們進一步探索新加坡在環境教育與科學教育上的實踐方式與特色,作為五月來台交流時的重要背景與對照基礎。

而在規劃這次的環境教育參訪行程時,友種團隊特別參考了新加坡的國家特色與教育脈絡。新加坡以「花園城市」聞名,城市公園與綠地規劃完善,科學教育普及且注重公民科學素養。此外,新加坡的著名的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兼顧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功能,展現自然與生活共生的典範。因此,友種團隊將行程設計為三個對應主題——從城市公園的綠色共生、氣象教育的科學素養,到台江國家公園的自然與產業的生活平衡——讓學生在台灣的學習旅程中,看見異地之間的共同價值與在地實踐的多元樣貌。

定向越野:城市公園裡的永續探索

透過國際珍古德根與芽生態教育中心的定向體驗,新加坡師生們走進巴克禮公園,探索這座城市綠地的生態樣貌與轉變歷程。對於第一次踏入巴克禮公園的新加坡師生而言,這場結合解謎與探索的定向活動,讓他們在公園中穿梭尋找線索,逐步拼湊出這座綠地的前世今生。活動最後,透過座談與成果綜整,學生們共同梳理出巴克禮公園的轉型故事,體會到它不僅是一座城市公園,更是一堂有趣的環境教育課。

從古蹟與氣象科學認識生活中的永續

臺灣南區氣象中心旁的十八角樓,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古蹟。從日治時期的台南測候所一路走來,見證了台灣氣象觀測技術的發展,也成為環境教育中「生活中的科學」最佳教材。師生參觀了新落成的一樓氣象展間,透過多媒體互動式的展品,初步了解臺灣氣象科學及與臺灣人民的生活連結,此外,透過課程體驗,探訪了百年古蹟十八角樓,在充滿木頭香味的古建築裡,一窺過去的氣象觀測科學。參訪最後,氣象中心也特別安排了一場小型交流,讓台、新學生了解如何將氣象知識轉化為環境教育素材,並瞭解實際執行的情形。

台江國家公園與潟湖生態體驗

下午的課程在台江國家公園進行,友種團隊的夥伴先向新加坡師生分享了台灣環境教育的推動歷程與制度架構,從2002年環境教育法的制定,以及友種團隊如何以社會企業的角色與政府、非營利組織及企業合作推動的環境教育經驗。而搭船探索潟湖及蚵業、漁業的相關運作,讓大家重新思考保育與生活之間的關聯,同時探訪台江地區的紅樹林群落及多樣的鳥類生態。

國際學生共創設計思考提案,連結三大場域的永續想像

整體的參訪活動,是後續設計思考的資料蒐集來源,在一天忙碌的參訪過後,回到成大校園,用完晚餐後,馬上開始運用設計思考的流程,來討論並彙整今日參訪得到的所有資訊。學生們分為八組,依據參訪的三個地點,大家運用設計思考,提出對這三個場域的環境教育建議或創新方案。經過一週的各個臺灣行程以及不間斷地討論激發思考,成大與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學生們,在最後一個周末完成整體提案。

這一場提案,令在場的評審們驚艷,在短短的一週中,學生們針對每一個參訪場域提出了具體的設計提案,類型包含整合化的教育遊程、教案設計、整體參訪流程規劃、場域代言人設計等,不但有完整的簡報,還手做了場地模型,詳細說明動線流程以及相關遊程設計。此外,也有組別在一周內即設計出印章收集本、活動本、公園解說活動摺頁,其手工細膩並富設計感。從非環境教育專業的角度,以使用者的觀點來設計參與者想要體驗的規劃。

例如,在台江國家公園的環境教育場域裡,學生們提出夜間遊船,並在遊船上用餐看落日的可能性;又或者收集環境中的聲音,在網路上提供欲前往台江的遊覽者預先的聲景體驗。而對於氣象中心的科學教育,學生們則設計出一個探空氣球人,作為科學教育及展場的代言人,希望能以不同的面貌帶領參與者進入科學教育的世界。而在巴克禮公園裡,他們也設計了一個自導式摺頁,裡面有地圖、遊戲及各個有趣的資訊,讓無法參與課程的外國散客也能夠運用英文摺頁來探索巴克禮公園。

從台南到新加坡,跨國對話種下永續種子

這一趟跨國學習旅程,從一場參訪開始,卻在每一次對話與每一個觀察之間,種下了更多未來的種子。新加坡與台灣的學生,從陌生到熟悉,從觀察者成為共創者,在共同討論、繪圖、發想的過程裡,不只是理解了「永續」的定義,更看見了人與環境之間溫柔的連結。

對友種團隊而言,這不僅是一場交流活動,更像是一堂關於「學習如何學習」的課——我們看見年輕世代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環境教育的意義;我們也相信,當設計思考遇上環境教育,當不同文化的人願意彼此傾聽、共享靈感,永續的行動力就會在無形中萌芽。

編按:此次所有的參訪行程、課程內容與當日的報告及講評,都以英文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