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攜手・共好・傳播北臺灣水文化

公私協力

石門水庫|攜手・共好・傳播北臺灣水文化

2024/12/4

撰文、圖片提供/友種團隊 趙孟萱(山山)

環境友善種子團隊輔導石門水庫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運營已邁入第四年,奠基於前三年合作經驗與默契,我們在今年持續開展優質的環境教育課程與解說系統,活絡在地綠色產業共創與共好,串連大漢溪與淡水河流域環境教育夥伴共同推廣水環境議題,向內深化永續水資源與傳承水文化的核心理念,向外擴大環教影響力。

北臺灣水文化,讓水庫來告訴你

一座水庫可以如何跟人說故事?園區內許多的工程與設施,對一般大眾而言可能就只是深硬且嚴謹的水利技術,然而我們透過環境教育的轉化,仔細探究石門水庫的興建歷程與水利設施的變遷,從歷史洪流中瞭解不同年代為了取水、引水到供水,早期的人們與水利工程師們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一一克服與解決,從中體會水資源的珍貴、水利設施與我們日常用水的關係,形塑成北臺灣「水文化」。

串連社區、社區大學與場域,形成水文化共好圈

「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石門水庫近幾年積極拓展周邊夥伴關係,今年與龍潭區高原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動低碳排、零廢棄的環教學習活動,一齊為永續水環境倡議發聲;北水分署與15所社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啟水資源環境教育與地方終身學習的互惠合作;串連11個大漢溪與淡水河周邊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共同倡議水環境相關議題,藉由場域間的教案共創、系列課程發想、遊程設計等,邀請鄰近國小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桃園在地深根的水資源教育推展;首度與臺北市立大學環研所官學合作,藉由學生的創新創意,共同優化石門水庫環教方案,為場域點亮新點子,並培育新一代環境教育人才。石門水庫攜手周邊社區、學校與場域,打造屬於北臺灣水文化共好圈。

石門水庫一甲子,放眼展望永續的未來

一轉眼,石門水庫落成至今已經60年,此座多目標水庫(灌溉、給水、發電、防洪、觀光、環境教育)持續發揮它的功能與效益,水庫的管理單位也不斷地努力維護水庫的庫容量,並與世界趨勢和國家重點政策接軌,設施結合永續發展與淨零排放的工程設計,例如2022年啟用的阿姆坪防淤隧道,讓水庫淤泥藉水力排砂入海,不僅達到了減少水庫淤泥的效果,還具備了節能減碳的環保效益,結合在地社區講師,共同開發一式環境教育方案,攜手打造北臺灣水文化共好圈,將永續水資源與低碳工程設計的理念深入於更多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