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松教育基金會|共創在地化課程新樣貌
黑松教育基金會|共創在地化課程新樣貌

撰文、圖片提供/友種團隊 趙孟萱(山山)
黑松教育基金會秉持「以在地為榮、實踐永續發展」的理念,長年支持地方學校發展融合環境教育與地方特色的課程。友種以環境教育專業投入本次合作計畫,透過「尋。耕」計畫的基礎,發展出在地化教材,孩子不僅加深對環境的理解與認同,也更願意為家鄉的永續發展注入新能量,讓地方更宜居、更具吸引力。
從合作到共創
友種認同黑松教育基金會的理念與尋耕計畫推動目標,首次展開「在地化教材」開發合作計畫,以環教的觀點、部定課程與米食知識的轉譯,開發一冊《在地環境特色課程設計指南—米食篇》,過程中訪問食農專家學者、桃園在地國小校長以及文獻資料蒐集與爬梳,聚眾人的努力集結成冊。為測試本手冊對於教育工作者的輔助程度和運用彈性,友種也邀請一群關注米食教育的校長、主任、老師,參與《教案創發工作坊》,夥伴們之間共創擦出的火花,期待能體現於教育現場,共創的好點子貫穿在學校願景與目標。

地方本位教育的價值
為什麼學校要做在地化教材?因為我們相信地方本位教育(Place-based education,簡稱PBE)是讓學習更貼近生命的方式。
全球化的時代,資訊快速流通、學習內容也越來越標準化。地方本位教育是從孩子生活的地方開始學習,社區裡的事物、地方的自然環境或人文故事,這樣的學習更貼近孩子的經驗,不流於同質化,保留多元性。
地方本位教育也呼應了十二年國教,其強調以核心素養為主軸,鼓勵老師將十九項重要議題融入各個領域的教學,「地方」可以成為課程統整的一個核心概念,以此為出發點,發展出跨議題、跨領域的教學內容,只要是和地方有關的人、事、物,能讓課程變得更貼近孩子的生活、更有真實感。連結真實生活環境,幫助孩子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發現問題,接著透過觀察、訪談或實地踏查進行探究學習,最後再思考可能的解決方式,培養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地方本位教育讓學生從「認識」到「認同」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起與地方環境的連結,也培養他們的社會參與和公共意識。

從點火到開花
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與桃園社子國小的校長有過談話與分享的機緣,友種看見的是校長眼裡的光:學校周邊的稻田變成活教材、推廣桃園新屋的客家文化、米食故事深入學校、家庭與個人,最後校長還贈送我們每人一包孩子們種植的桃園三號新屋香米,這些真實的回饋,正是在地化教材最動人的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