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環境友善種子永續績效
2024年 環境友善種子永續績效

撰文/友種團隊 李珏瑩(孑孓)、圖片提供/友種團隊 邱韻璇(小米)
從商業模式到永續轉型
友種團隊以環境教育專業,對企業、政府、學校和大眾提供多樣的服務。在實踐理想的道路上,我們發現自己有許多一直以來對服務品質的堅持,其實都沒有被記錄下來,或向內部員工、客戶、社會大眾溝通我們的永續理念。例如:我們在意活動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並且盡力減少負面的部分;我們希望活動的結果能夠真正促進受眾和客戶對環境的認知和友善行動;我們期待公司的商業模式和組織管理能夠照顧到包含內部員工、產業、地方社區等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等等。
我們開始思考:友種可以如何更有系統地實踐環境教育企業永續經營的方式,並能透過紀錄和持續優化的過程,逐步向上提升,在追求環境教育與公司獲利的之外,亦能發揮公司對環境、社會與經濟的正向影響力?
一間環境教育公司,會有哪些永續課題?
2022年,友種團隊通過國際審核取得「B型企業認證」,用其商業影響力評估工具(Business Impact Assessment, BIA)針對「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扶植」和「客戶關係」等五大面向來檢視公司的永續表現。
2024年,我們成功導入國際永續管理系統,以組織為主體取得「ISO 20121永續性活動管理系統」驗證,成為全臺第一間獲得組織型驗證的環境教育單位。
在邁向國際標準的過程中,我們調查利害關係人意見,鑑別永續發展的重大性議題,包含:「維持服務品質和教學品質」、「活動能讓參與者認同」、「公司和服務符合相關法規」、「實踐永續理念」、「公司持續獲利」、「提供良好薪資」以及「維持良好勞雇關係」。而這些議題,牽涉許多公司營運細節,例如活動如何永續(減碳減廢、降低環境負擔、促進永續採購)、業務如何遵守法規避免風險(執行法規鑑別、管理供應商、做好風險確保)、商業模式如何持續創造經濟利益(對公司、員工、地方社區、甚至環境友善產業)等等。
環境教育的機會和風險
經過資料蒐集,友種團隊將眾人的意見和期待,整理成促進永續和共好的機會,即公司2024年在環境、社會、和經濟面向的永續目標:
環境 — 減少碳廢,降低環境衝擊,支持綠色採購
社會 — 推廣永續,增進跨域合作,促進優質教育
經濟 — 連結共好,支持在地採購,拓展夥伴收益
而那些我們擔憂的事,在評估之後,則歸類為業務上應該控制的內部和外部風險:
內部風險 — 包含人員疏失、設備問題、人力流失等
外部風險 — 包含天然災害、危險環境、他人疏失等
我們秉持PDCA模式(plan計畫、do執行、check檢核、action行動),每年討論執行狀況並接受利害關係人回饋,並視需求調整上述永續目標和風險項目。而這些項目,則透過ISO 20121稽核系統和公司管理制度,由各部門的成員於日常生活中分工執行,以實踐公司永續理念、避免業務風險。
友種的永續實踐
2024年,友種團隊制定了我們自己的永續目標。經過一年的實踐,我們得到以下的成績:

在環境方面,友種活動的永續目標達成率超過九成。為了利於執行,我們制定了「降低環境衝擊的戶外活動帶領原則」、以及工作人員行前訓練制度,讓同仁和參與者在每一場戶外活動時注意及遵守,減少環境負擔及避免人員意外;並且建立公司的「活動廢棄及行動成果填報系統」,記錄活動產生的廢棄物數量和碳排放當量,以及環境行動如淨灘、移除外來種等量化績效(成果如下表所示)。

由於友種很早就在活動中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容器與餐具,這樣的成果其實是來自我們多年以來堅持的習慣。而在永續目標中梳理出的減廢和低碳原則,也讓我們在業務中建立與餐廳和遊覽車車行等商家做好行前溝通和確保的制度。
經過計算,我們發現:友種在日常辦理活動時的碳排放成果,是我們自己預估BAU[1]碳排放的將近三分之一;而在廢棄物方面,特定物件如寶特瓶、紙餐盒、竹筷、輕便雨衣等,則大約是BAU廢棄物數量的一百分之一。換句話說:如果友種團隊在辦活動時不做減廢和減碳,一年製造的碳排放將超過三萬kgCO₂e,並且製造超過百倍的廢棄物!
另外,友種在活動的規劃和執行過程中儘量使用節水、節電、低汙染、低排放、無毒、可回收、或有環保標章之產品。2024年我們初試啼聲設定了公司的綠色採購目標額度,結果達成率超過70%。為了開發更多的綠色商家,讓採購更友善環境,我們參考環境部綠色採購標準,並在2025年持續追求採購績效。
除了環境上的永續實踐,友種也制定了社會面向永續目標,並在各個關切重點都達到超出預期的成果:

我們提升社會影響力的方式,包括在日常業務中宣傳友種的永續活動理念,讓合作夥伴及客戶認識環境教育企業的永續發展價值觀、政策和實踐措施;以及透過教案精進研發、人員教育訓練和跨領域合作,持續優化並推廣方案,讓優質的永續教育服務內容觸及更多組織和族群。
2024年,友種評估及修訂了20式既有課程教材與教案,並針對不同教案辦理超過40場人員教育訓練。對外方面,我們規劃並舉辦超過300場各種類型與主題的永續教育活動。其中,有94場活動邀請「跨領域單位」合作或參與,包含永續相關組織、在地創生組織、在地產業、社區、NPO、學校等;另外還有31場活動是針對「特殊需求族群」規劃辦理,包含偏鄉學校、高齡者、以及不利處境婦女團體。
以環境教育專業為基礎、企業永續策略為輔助,友種持續提供優質活動和服務,並逐年擴大我們對社會議題的投入面向,將對「人」的關懷融入在公司的經營管理和服務內容中,創造對內、外部利害關係人的正面影響力。
在經濟方面,為了反映公司拓展業務的期待、以及持續對環境教育和議題的關注,我們嘗試在規劃及提供方案服務時,替公司和他人創造更多機會和收入:

友種憑藉專業能力與豐富的創發經驗來接受客戶委託,引介公私部門資源和資金,提供第三方(社會大眾及特定學習群體如學校)多元的永續環境教育服務。2024年,我們承接政府標案金額超過2000萬元;接受企業單位委託超過450萬元。在規劃及執行的過程中,我們優先採購臺灣製造生產的產品或服務(採購金額超過250萬元),並且融入環境教育領域人士與推廣講師的專業能力,創造外部人才的服務機會(實際創造199人次服務機會,總收入達到將近65萬元),在公司獲利的同時,提升友種對臺灣品牌和環境教育人才的正面經濟影響力。
下一步:讓永續成為生活
我們從認證中學到實踐永續的方法,但這樣還不夠。公司未來每一年將會調整永續目標、檢核管理績效,乃至於參加三年一度的再驗證審查,目的是讓永續管理的齒輪能夠順利且持續地運作下去。接下來,我們會從三個面向來推進友種的永續進程:
1.讓永續生活化
做永續不只是為了公司的績效,它應該成為日常工作及生活的一種思維和習慣,納入組織文化的一部分、成為友種人的DNA。如何在追求永續的同時、保持工作的純粹簡單,是永續管理「能否永續」的重要課題。對此,我們秉持PDCA模式,持續蒐集內外部利害關係人意見,優化管理系統並落實教育訓練,儘量讓做永續變得直覺、變得簡單。
2.關注趨勢
聯合國對永續發展提出可參考的目標和指標,並逐步依據驗證的結果,調整重要議題與方向。「永續」的定義,也隨著世界與地方政治焦點的轉變,不斷地成長。友種關注國內外趨勢及議題,從淨零排放、生物多樣性揭露到多元共融。我們持續學習專業知能,透過研發來融入議題,創造更多實踐永續和拓展業務的機會。
3.精進成長
秉持ISO 20121守法、避險、目標三大核心精神,我們持續盤點現況,包含趨勢、法規、業務環境狀況等;並且監督永續管理績效、熟悉團隊永續表現的節奏(例如:了解團隊實踐永續的優勢、劣勢、理想與極限),思考「我們還想要關注那些人事物?」在釐清風險與機會後,集思廣益調整永續目標,發展內容並適度提升績效要求,讓我們每一年都能更有效率地友善社會與環境,實現理想。
對友種而言,獲得永續認證是一個里程碑,向大家預告我們團隊正在踏上的這段旅途。友種經過三年的成長,建立制度,讓永續引領工作。現在,我們正在讓永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1] Business As Usual即在辦理活動時,未做減廢和低碳規劃的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