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溝通與認同 – 命名一座森林

公私協力

尊重、溝通與認同 – 命名一座森林

2024/7/1

撰文、圖片提供/友種團隊 邱韻璇(小米)

很感謝在這件事情上你們的用心,還好是你們接了這個案子。

這句話來自於一位原住民夥伴對我們的認同,也讓我們相信只要用心,就能讓事情不只是做完,更能做好。

友種團隊與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原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以下簡稱嘉義分署)多年來一直持續合作推動保安林的公私協力工作,合作的範圍很廣,包含協助整體策略規劃、推動保安林的教育宣導、深化與在地的溝通、建立與企業的合作管道……其中有一個有趣的工作,就是幫保安林取名字。

保安林的編制從日治時期開始,是為了強化部分林地對於居民生活與公共設施的安全、保護特定水源與生態環境等目的而設置。過去為了管理方便,各地的保安林都以編號的方式進行管理,但也造成民眾對保安林的疏離感。林業與自然保育署(原林務局)為了強化民眾對於保安林價值的理解與認同,開始與各地保安林鄰近的社區合作為保安林命名,也獲得了不錯的迴響。

在這一年的計劃裡,包含了幫阿里山山美部落旁的1915號保安林命名的任務,這讓我們有些緊張,因為過去的經驗讓我們知道漢人與原住民夥伴有許多文化與思維上的差異,我們必須更謹慎的思考每一個小細節,透過更多的對話溝通,減少因文化差異產生誤解的可能。

【尊重】

「尊重」是我們在這個工作上的核心精神。對大眾而言,保安林可能只是一片「我知道它很重要,但我不清楚它在哪裡,又些有什麼故事……」的森林,但對於當地居民而言,這片森林可能是他小時的玩伴、家裡煮飯的燃料來源、唯一找得到食物的地方、祖先曾經的故鄉……它跟在地居民間擁有著深切的生存與情感聯繫,也因此能為它取名的人,只有真正生活在這裡的人。

因此友種團隊的夥伴便居中與嘉義分署及村長溝通,雙方都非常認同由當地人命名的方式,也協助邀約部落的長老與資深獵人,由他們來協助指出山林中每一個區域族語的名稱,並再進一步溝通找出大家認同的名稱作為主要命名。

【溝通】

再次拜訪部落,與部落會議主席、長老與資深獵人細細溝通後,我們才了解,這片保安林是他們的獵場,為了精確地描述森林的每個位置,所以為每個小區域都取了名稱。團隊中有夥伴孰悉google earth的操作,當下標出了保安林的範圍,並由族人協助確認各個小區域的族語名稱,再由鄉代表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夥伴進行翻譯。而老人家們也道出許多有趣的故事,例如誰曾經在某片山坡上被山豬追逐、區域中有一個生長著大量「蜘蛛抱蛋」的森林、一條有很多溪蝦的支流、某一個區域曾是哪一戶人家的祖居地等。這樣的資料對部落的社區發展協會是很重要的,因為許多地點和名稱,都只存在於老一輩的記憶中,因此團隊將記錄共享給協會,協助部落文化的傳承與保留。長老也告訴我們,這座保安林的名字由部落主席決定即可,當下也決定了這座保安林的名字─達娜伊谷(忘憂谷)保安林。

原本團隊認為,這一個命名工作到此完成,但部落會議的主席再次提出了一個想法,他認為1915號保安林不只有山美部落曾經利用它,它也是里佳部落的獵場,山美部落只能為靠近部落一側的保安林命名,希望我們能跟嘉義分署溝通,讓這座保安林的命名也能納入里佳部落,可以同時並列兩個名字。

【認同】

在山美部落的引介下,前往里佳部落拜訪村長,村長熱心地協助後續與部落長老溝通的工作,並取得共識,希望可以將保安林命名為「爵爵斯保安林」(樟樹之地)。同時他們也認同山美部落的想法,表示里佳部落也只能為靠近部落一側的保安林命名,希望我們能居中與嘉義分署溝通。

嘉義分署在了解這次命名工作的始末後非常認同部落的想法,也將這次保安林命名的問題提交到鄒族資源共管會議中討論,最終在各部落的見證下,決定依部落傳統領域分界,將1915號保安林命名為「達娜伊谷保安林」與「爵爵斯保安林」,成為全台第一座擁有兩個名稱的保安林,這件事情的處理方式也因為真正落實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而獲得部落居民與林業與自然保育署的認同。

環境教育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呈現了執行者的環境觀與世界觀,環境友善種子的工作夥伴用心看待每一個工作項目,分析歸納工作項目背後所牽涉到的權益關係人與後續影響效益,並不厭繁瑣地進行多方溝通。因為環境教育所影響的範疇,包含在每一個環節中對所有單位及自我價值的尊重、溝通與整體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