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到海邊跳舞吧!理念的傳遞不必教條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到海邊跳舞吧!理念的傳遞不必教條

2020/12/14

撰文、照片提供/邱韻璇

保育,最終得回歸到與人溝通的層面

「音樂好了嗎?音響效果如何?道具都帶了嗎?清點一下,我們準備出發了!」
友種夥伴一行6人,像聖誕老人一樣,扛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在炎夏的午後前往壽山西海岸桃源里。到了西海岸的山海宮廣場前,夥伴們穿上布偶裝,設置好音響,準備開始一場在海邊的舞蹈,目的,是讓前來遊玩的遊客理解「不餵食、不主動接觸、保持安全距離」的與獼猴相處之道。
臺灣獼猴與人的衝突事件,在臺灣已經不是新聞,人與獼猴的相處在民眾的刻板印象中,似乎脫離不了餵食、搶食、挑釁等刻板印象。除了難以執行的法律行動外,許多單位則期待透過環境教育、環境傳播來協助處理人與獼猴之間的衝突。當然,環境教育及溝通的對象,是廣大的群眾,而非在山林跳耀的獼猴們。是的,我不是在開玩笑,有許多人期待透過各種教育(訓)人的方式,來對獼猴們「曉以大義」,以解決長期以來人類與野生動物不恰當互動而衍生出的各種問題。

找出共同的語言與對話的姿態

環境友善種子團隊在2019年協助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辦理人猴關係改善暨社區參與培力計畫,在這樣的一個專案當中,友種團隊的夥伴開始分析不同的利益關係人及社區特性,一一拜訪建立初步關係,試圖找出與不同社區對話及宣導活動的模式。
桃源里,是位在壽山西海岸的小社區,沿著社區的巷弄往下走,就會抵達高雄市為數不多的的自然海岸,這裡,是許多遊客假日看海、喝咖啡、散步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壽山地區的臺灣獼猴喜歡出沒的地點。居民、店家們,都非常了解臺灣獼猴的生活習性,各有不同的應對模式,例如,收好垃圾、關好門窗、延後開店時間(獼猴活動時間比較早,晚點開店可以避免牠們造訪)等。然而,一次性造訪的遊客與獼猴衝突的事件仍時有所聞,亦有熟門熟路帶遊客來餵食的導遊,這些行為讓居民不堪其擾。

過去的宣導方式多為相關單位派遣志工前來巡邏並現場對遊客解說,這樣的方式的確能向遊客們傳遞訊息,但也有很多的遊客選擇略過解說人員,沒有停留。這回,友種夥伴們決定借助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兩個獼猴大布偶作為我們的宣導利器,穿上它們,在遊客如織的海邊跳起獼猴舞。音樂響起,獼猴布偶可愛的動作吸引了遊客的目光,孩子停下來了、家長也停下來忙著掏出手機;年輕人拿起手機開始錄影拍照、坐在海邊的老人家臉帶微笑看著工作人員、當地三五孩童圍著獼猴跟著一起大跳起來。布偶旁的工作人員,開始忙碌地跟大家聊著我們想要傳遞的訊息,從聊天開始,從歌詞開始,從熱情與堅持開始。
這樣的方式,吸引了前來西海岸遊憩的遊客,大家輪流拍照的當下,夥伴們用平易近人的詞句和大家聊著獼猴大小事及人猴互動的議題;店家看到民眾聚集,也拿出手機拍攝店門口的狀態,甚至端出冰涼的飲料,請穿著布偶裝的夥伴消暑。於是,對話從此開啟,友種夥伴們同時做了遊客溝通、店家訪談及居民對話。在這樣的活動方式中,我們達成了對遊客的環境傳播目標,與當地店家建立友好關係,多數店家除認同與我們的環境理念外,也同意討論未來進一步合作的可能,而居民則樂見宣導方式的改變及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

嘗試,修改,再出發

在承接人猴關係改善暨社區參與培力計畫後,對於「保育,最終得回歸到與人溝通的層面」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體認。友種團隊抽離了環境學習中心的經營模式,開始環境議題的第一線溝通工作,此計畫必須同時兼顧政府單位的政策、不同社區居民的期待、遊客與登山民眾的對話,及工作團隊對於人猴議題的專業堅持。我們深刻感受到,環境議題的改善方案及討論高度,取決於所有權益關係方的對話高度、投入度與共識;缺乏多向交流的討論與推動氛圍,環境議題的解決進程只會停滯不前。

本文實績對應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